当前反贫困的对策
作为一门关注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专业助人的学科,社会工作理应关注贫困遭遇者的生活境遇,为我国的减贫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扩大,以区域开发为重点的农村扶贫已经出现了偏离目标和扶贫效果下降的问题。
上述弊端的解决有赖于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从以往的“大水漫灌”式的减贫模式转变为精准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若干举措,并对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从战略层面做出了统揽全局的规划。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精准扶贫”上升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思想。精准扶贫的提出有着客观的事实依据。从贫困的区域分布来看,不同的贫困地区有着鲜明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地理条件上,更为主要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和生态高度脆弱的叠加地区,属于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难度较大,贫困问题与生态脆弱高度耦合的区域。具有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社会文化多元性并存的特征,存在着较高的异质性。生态约束、资源约束的差异性,决定了致贫原因和减贫方式的差别性。在这样的复杂贫困情势下,就需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分区域、分类型治理,精准扶贫。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6]由此可见,精准扶贫中最为关键的三个环节在于如何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怎样动员社会力量对于贫困人口进行帮扶、采取何种手段才能使贫困人口有效脱贫。社会工作的实践、专业和制度三维特性,恰恰可以在这三个方面为精准扶贫发挥作用。具体来看,实践的社会工作可以进行贫困问题的干预和解决;专业的社会工作可以提供知识、价值和技能的支撑;制度的社会工作可以在理念、政策层面上推动贫困治理的进程。
经过三十多年的贫困治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大幅缩减。已有的成就得益于中国农村改革释放的强大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总体形势,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快速发展。进入新时期,由于经济投入对于减贫的边际效益开始递减,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很难继续为贫困问题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撑,需要不断创新贫困治理体系,完善贫困治理机制,探索不同于以往的精细化扶贫模式,可以预见的是,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大有作为,与此同时,精准扶贫也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包含着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贫困治理也不应该是仅仅提供资源,更应该重视能力的提升及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社会功能的恢复。因此,需要动用多种力量共同解决。面对上述困难群体、脆弱群体的生活窘境和发展困局,亟须社会工作介入,重视和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已经变得非常迫切。国际经验已经证明,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成效非常显著。在当前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反贫困工作:首先,社会工作可以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失独家庭等脆弱群体提供社会服务、社会支持和心理抚慰。其次,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基层工作人员科学判断贫困群体基本需求,合理制定帮扶计划。第三,社会工作通过倡导、动员以及发掘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居民对新技术的接纳,改变困难群体被边缘化的状态,形成村庄凝聚力,提升生活质量。
总之,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契合了精准扶贫的“靶向”识别,二者均是以脆弱群体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对脆弱群体真实生存状态的了解,以解决脆弱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过程上来看,社会工作除了重视对脆弱群体的经济救助之外,更加强调开发其自身潜力,对其进行教育,重视能力建设,通过增加脆弱群体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更好地发展。精准扶贫同样重视脆弱群体的能力提升,通过教育、培训、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培育脆弱群体的社会资本,加强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从社会参与上来讲,社会工作和精准扶贫均倡导社会参与,贫困治理不是政府或者脆弱群体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当政府、社会工作者及其社会广大力量携起手来积极行动才能取得反贫困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3]华正学:《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的新境界》,《观察与实践》2015年第4期。
[4]安格斯·迪顿:《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08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6]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是中国扶贫的关键三问。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