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三、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成本的影响

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以及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成本中,因为是国有资产,故而在管理成本的效果上和执行力度上是有所欠缺的,事业单位不同于私有企业,虽然有着盈利的性质,但是它的资产是政府所有的,故而在财务管理成本上一直不被重视,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不但要加大成本的管理力度,还要加强执行力度,而这都需要落实监督机制。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日常的财务成本管理,无论是成本的结算指标、管理数据、日常管理标准,都与传统工作方式大不相同,财务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流程上已经逐渐向市场靠拢,更加科学和细化,整体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流程更加明确合理。

(二)预算资金核算和管理方式发生转变

在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制度中,预算资金的核算是分开的,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遗漏。在管理方式上,通常采用分散化的管理模式,导致财务工作无法集中管理,为相关工作带来极大不便。而新会计制度则有效改善了预算资金核算以及管理方式,合理处理了资金到账时间与使用时间之间的时间差。

(三)强化了会计核算功能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要素为五要素。政府会计制度提出了“5+3”的财务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要素,即预算会计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进行核算。政府会计制度分别按照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列出了103个一级会计科目,财务会计科目77个,预算会计科目26个。事业单位使用其中的76个,行政单位则使用52个,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增设或者减少某些会计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