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上市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不佳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能够直接对财务内控质量起到影响,而从目前拟上市公司的财务内控执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控制度虽然设立,但内控环境不佳。主要有两方面体现,首先,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同度不足,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营销渠道搭建等方面仍然缺少内控制度的身影。财务部门对采购价、规模、销售成本内容缺乏密切监管,使得采购中的价格虚高问题时有发生,销售上没有及时交货给渠道商,款项结算也不及时,应收应付账目不规范,导致现金流稳定受到影响。其次,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使用困难,信息传输速度较慢,导致经营重要环节把控力度较弱,给舞弊、侵占资产等违法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公司部门系统仅仅只有财务系统,只有财务管理实现系统化,EPR系统建设出现了缺失,加上操作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容易发生人为风险,影响内控效果。
(二)内控体系待健全
首先,部分拟上市公司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内控机制,内控流程不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缺乏精细化和可操作性,系统性也不强。诸多所谓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规则,只通过在管理层口头传导,内控制度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其次,董事会对下设管理部门执行内控机制的意识不强,内控体系缺乏专门人员执行;或者成立部门后,编制不足或职能不够,内控执行上力度不足,难以深入业务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和化解。例如,经营预算数据一般由财务部门主导编制,其他部门参与度不高,即便财务部门愿意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但缺乏实际的权能,业务部门也不理解编制重要性,导致编制执行情况和计划出现偏差,影响最终工作效果。
(三)内部监管薄弱
内部监管控制较为单一,执行力度较弱,系统性、整体性不强,财务内控局限于财务本身,或者经营的财务指标合理性上,未能及时分析、判断经营存在的业务风险、政策风险,使内控功能单一化、片面化。同时,部分拟上市公司的财务内控仅仅由财务负责,其他部门的职责没有明确,导致部门的联动程度不高,其他部门处于配合地位,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财务内控制度也因此出现不深入的问题,导致内控效果不理想。另外,内部监管不够独立,导致内控制度的执行监督受制于人,影响了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