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五、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会计职能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2021年11月,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我国企业全面推动会计职能对内拓展。而会计职能转型是财务管理转型的先决条件,但当前国企财务管理更注重经济活动的短期效益,缺乏创新性的价值管理和战略支撑的工作思路,财务数据和核算信息未与企业产业链融合,会计职能应用布局尚不明晰,无法形成企业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格局,严重制约国企价值创造和内部治理效能提升。

(二)财务信息化管理质量较低

现阶段,诸多国企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仅停留在技术替代和数据生成的层面,对企业流程再造、信息潜能挖掘、财务关系协同等方面的认知比较肤浅,信息化建设观念缺失,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自主性、通用性、兼容性和标准性较弱,无法与其他部门形成财务数据的共享,端到端的管理全价值链数字化能力低下,且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敏感信息未进行加密和明码储存,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

(三)业务财务融而不合,“算”与“经营”相分离

目前,我国企业都已普遍开展业财融合,财务人员也已逐步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投融资决策和业务运营等环节,但此种融合方式更多为被动适应而非主动参与,致使业务财务融而不合,难以有效为业务活动和战略决策提供指引和支持。部分企业的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两者的信息管理系统缺乏联通和对接机制,未形成统一的数据归口平台,从而导致数据契合度差,且缺乏对显性和隐性的让利分析的精准性,造成“算”与“经营”分开,难以做到“算”指导“经营”。

(四)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设置和关系处理程序,也是企业货币流动的链条和资源调配的约束方式。而部分国企的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缺陷,只是对原有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预算管理与盈余管理体系的沿袭与维持,财务管理体系内的各模块分裂严重、内容僵化,管理范围存在局限,价值创造领域的涉及程度低,对发展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也较差,难以适应财务管理在国企改革“中心环节”的定位需要。

(五)预算管理维度单一,预算准确率低下

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主要围绕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两条主线展开,基于特定的业务项目联动业务预算规划收支预算,但部分企业的总体费用预算中未包含资本预算,预算管理维度单一,并未与价值管理和战略管理相联结。并且,企业预算执行与项目管理存在信息割裂,联动反馈效能差,难以有效控制业务的收支总额,缺乏对经营指标的信息挖掘和数据分析,预算准确率低下,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结果相差较大。

(六)财务人员对自身职业定位存在偏差

国企改革行动后财务管理的转型深化,使财务人员的职业定位与职能角色也发生相应转变,对财务人员的经营活动分析、数据挖掘、过程控制与战略规划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成为一支核算型、战略型、管理型的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以适应财务管理转型需求。而目前,诸多财务人员并未根据财务转型需求对自身职业素养进行变革与调整,自我转型与角色转变的意识薄弱,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也亟须优化,难以为企业改革创新发挥价值创造和战略引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