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在单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
首先,许多行政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并不完善或者形同虚设,最典型的问题是部门内部常常岗位混乱,会计、出纳、审核一人身兼多职,存在严重的财务管理漏洞,风险极大,不符合制度要求,也给违法乱纪人员以可乘之机,导致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
其次,财务管理的权力制约机制缺乏,“三重一大”制度落实不到位。很多单位规定由副职分管财务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权力过度集中而监管缺失,容易造成财务管理风险。
最后,很多单位对财务收支缺乏合理预算,收支不均,经常出现资金无定额支出、经费使用互相挤占等问题,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缺乏一套统一的监管标准。
(二)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难度增加
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大部分行政单位只有粗略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少实施细则和统一的规范要求,使单位的资产与财务管理结合不紧,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且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很多单位没有专门的资产台账管理人员,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固定资产盘点缺乏监督或根本没有实际盘点,尤其是一些办公室固定资产,日常都是由使用人保管,更换使用人没有交接手续,更换设备没有报废手续,导致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低下,账实不符,严重影响了单位正常的会计核算工作。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完善
很多行政单位财务预算对于资金用途没有详细的计划,各部门缺乏沟通,导致资金预算不准确,实际支出出现问题。尽管新会计制度对预算编制提出更高要求,但依然存在着如下问题:
(1)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很多行政单位采用增量预算法,每年在过去项目基础上增加资金预算,这个方法能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又能让单位获得更加充裕的经费。但增量预算却容易导致预算中的一些不合理项目长期存在,预算体量逐年增加,造成资源的浪费。
(2)预算编制标准不严格。由于专业知识限制,单位在项目预算上缺乏科学参考,容易被施工方和社会机构影响,导致项目预算的资金不合理增加,损害国家利益。
(四)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
目前,行政单位内控问题,首先是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很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发挥作用。其次是内控机制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管。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部门往往缺乏独立性,由其他部门兼职,有效性大打折扣。行政单位也缺乏规范的内控考评机制,导致单位领导和职工重视程度不高,监管意识淡薄。
(五)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是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对人才的专业性、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现在的问题是,工作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年龄普遍较大,思维和工作方式固化,缺少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而年轻的财务人员学习能力强,对新工作方式接受度高,但缺少工作经验,两种人员交接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行政单位财务工作效率,最终影响行政单位各项工作的质量。由于内部调动和编制限制,很多财务工作人员来自非财务相关专业,专业敏感度不高,工作不严谨,对财务会计的质量有负面影响。目前,还有很多行政单位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导致单位项目收支、固定资产处置上出现损失。
(六)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很多公共服务实现了线上实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也涉及海量信息数据。新会计制度提高了账务处理的信息化程度,财务管理也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但实际工作中,大部分行政单位强调的信息化建设,还局限在会计信息、统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已经不能满足行政单位需求。行政单位也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部门差异,很多办公系统实用性不强、利用率差,不能保证正常业务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缺乏专业人才,这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