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下的优化策略

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下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体系

从会计核算、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人员管理4个方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1)会计核算。改革前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核算流程分散。改革后,核算严谨,提高了会计电算化的先进性、流畅性,精简重复工作,提高了核算的效率。

(2)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行政单位风险管理的核心,合理的预算能够保证行政单位的健康发展。改革前,很多单位缺乏严谨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后,严格组织并落实预算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推进财务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3)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制定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各级人员工作都有章可循。完善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明确资金的审批权限,规范资金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财务管理关键点的控制。针对预算的实际情况制定分级管理措施,尝试进行专项资金管理。对于存在问题的,负责人要事后追责,实行定人、定岗、定位的管理措施。建立惩罚制度,一旦发现违规违法问题,要进行严惩。加强绩效评估,为第二年预算估计提供有力资料。涉及财务工作的资金和资源等使用也需要经过相关审核,只有得到批准之后才能正式应用。优化内部审计工作,增强审计工作独立性、权威性,提升审计人员责任感,公正、客观地对财务管理工作情况监督与评价。提升资金的利用率,确保行政单位工作高效运行。

(4)人员管理。完善财务部门人员编制,满足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岗位需要。

(二)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和监督管理平台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按照新制度要求升级会计核算软件。实际工作中利用大数据、信息化系统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同时,新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将使得监督更加高效。相关部门也要完善政府会计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将大数据技术与监管工作相结合,提高监督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三)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处理好新旧会计制度的交接过渡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发挥财务管理在行政单位工作和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不仅要对工作人员展开财务知识、财经法律法规等培训,为适应工作新要求,管理队伍建设也要进一步增强。管理者应该增强管理内部规范化建设,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提升管理效率。

同时,在培养人员财务专业能力时,还要更新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观念,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成为复合型人才。行政单位应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需要通过招聘选拔的方式,选出财务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建设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并引进奖惩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