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现状

一、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现状

妇幼保健机构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妇幼卫生保健网络的核心主体,承担着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使命,遵循“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

早期的妇幼保健机构确实是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重保健轻医疗。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需求趋于多样化、医疗机构市场化等多方面原因,使妇幼保健机构开始出现重临床而轻保健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后,综合医疗快速发展,在技术力量、医疗设备、医疗环境等各方面均非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所能比。因此,妇幼保健机构的产科及儿科病源流向市域内的三级及三甲医疗机构,使妇幼保健机构的治疗人次及业务收入大大萎缩。

尤其是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市域内被各种规模的三级及三甲医疗机构重重包围,夹缝中生存,竞争相当激烈,前景可想而知。

随着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辖区内的一级医疗机构迅速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原有业务保持不变的同时,还有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作为弥补。而妇幼保健机构根据所处位置不同,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周围的基层医疗机构比较密集的,妇幼保健机构基本不会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就得不到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另一种是周围无基本医疗机构的,会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一定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很显然,第一种情况就比较糟糕了。

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业务比较单一,主要以产科为主,妇科疾病以子宫肌瘤、乳腺病为主,儿科以普儿发烧、咳嗽、肺炎、腹泻等为主。随着出生人口下降,孕妇本已减少,产科业务不断萎缩,妇科疾病与三甲医院无法抗衡,受到外界医疗机构的竞争,加上疫情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大多数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收益较差、发展平台局限,很难留住人才,多年培养的人才也经不住三甲医院利益的诱惑,业务骨干纷纷跳槽至三甲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