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
从发展阶段角度来讲,我国的公共卫生财政体系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这期间,受到了天花、鼠疫等传染病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体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消耗较大。全国开展了广泛的爱国卫生运动,并且为了进一步打造持续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财政体系,积极地构建起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这成为我国公共医疗财政体制改革的里程碑。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该阶段内,我国落实了划分收支以及分级包干的体制,地方政府统筹防疫部门,落实资金的调配和分化,进一步强化地方卫生服务水平和财政管控力度。在总体的卫生费用筹集过程中,个人投入占比逐渐提升,但是面对着劳保医疗体系的改革,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财政制度存在投入不充足的情况,整体的服务体系受到较大的压力,导致农村区域的疾病防控力度下降。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进一步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建设,在医疗卫生投入方面也刊发了大量的应急条例以及应对办法,构建了传染病自动预警机制。由此,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已经形成了法制化环境,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
(二)财政体制的发展现状
综合我国公共卫生财政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的财政体制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核心思想,打造国有制财政、建设财政、城市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方向转变的基础结构,这成为当前卫生总费用增长的基础保障,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卫生公共财政管理的公共性,真正实现了为公为民,全面打造以民为主的财政支出模式。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国政府建立在2003年“非典”的处置基础上,进行了基础的防控工作,反应更加及时。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具有较强的偶然性,会受到经济发展状况、人员流动程度以及地方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本次地方政府的公共卫生投入也存在着较强的差异,那么,企事业单位在落实公共医疗支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自身发展实力以及区域经济的影响。纵观全国的公共卫生投入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投入较多,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投入比例维持中等,东北地区受到了人员流动因素的影响,某些省市的投入占比较大。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能够直观地了解不同区域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现状,同时也可以认识到省区市以及地方政府的公共卫生防御质量,而公共卫生投入水平又能够直接与防御的成效建立联系。各级政府的防范意识虽然具有时效性,但是依旧存在细节方面的缺失。公共卫生的投入较为充分,但是部分大城市的重点三甲医院存在数量不足以及配套设施不到位的现象,中小城市的医疗机构以及医疗资源体系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配置不足,地方医疗水平以及设施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我国当前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以及投入评价机制,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进行完善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