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推进,虽然各地立足实际,扎实工作,通过采取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实行网络监管、开展清产核资、积极化解村级债权债务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并积极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行一些探索、创新和实践,使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和加强,在制度化、规范化道路上也有了较大进步和改进,初步形成了财务管理制度相对完善、贯彻落实相对到位、民主管理相对规范、审计监督相对有效的新局面,但是,目前就整体来看,我国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三资”管理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仍有一些地方的“三资”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进展不大,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三资”管理不重视

目前仍有些地区对加强“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三资”管理对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巨大作用。一些人认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就是做一下账、管一下钱嘛,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根本没必要也不值得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去加以监督和管理;也有些人认为,“三资”数量多、资产小、分布散和存放地点不一,管理烦琐,而“三资”问题又涉及面广、复杂多样,管理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不敢也不愿意加强管理,造成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思想松懈、行动缺乏、麻痹大意,成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盲点。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三资”管理新要求

目前仍有一些地区处于制度空白地带,尚未制定“三资”管理制度,无法对“三资”实施有效监管;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三资”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一些新文件、新政策的出台,已无法适应“三资”管理新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以此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指导。

(三)“三资”管理不规范,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1.资金管理不规范

集体资金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存在未将现金及银行存款分开做账、公款私存、多户头管理、定期存单到期不处理甚至丢失、收支不合理、支出随意、坐支现金等现象,造成了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不善,贪污集体资金、挪用集体资金、侵占集体资金、挥霍集体资金、浪费集体资金等情况严重。

2.资产、资源管理不规范

一是台账管理不规范,台账登记不全、记录不实,尤其是土地资源账面基本未做记录,长期游离在账外;二是管理不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还是一种静态的侧重于价值管理,对实物缺乏有效的日常管理手段,没有进行动态跟踪管理,造成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家底不清,资产增减变动、维修、使用等记录记载不系统,更新不及时,信息难以查阅,资产闲置浪费,管理混乱,甚至造成账实不符、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如有的资产实物已经报废、毁损或拆除而还在挂账及资产被非法侵吞、资源被非法侵占等现象。

3.资产经营开发使用管理不规范

集体厂房、商铺、市场等资产租赁及土地、山林等资源发包还不够公开,交易环节还不够透明,有些地区不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特别是在资产和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过程中,不考虑资产保值增值,不考虑群众和集体的利益,不使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暗箱操作,将归属于农村集体和广大群众所有的集体资产和资源实行不公平竞争,低价租赁或者发包或者变相买卖或者出让给村干部或亲戚朋友,从中牟利,致使集体资产运营效益差,资源利用效率低,无法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和增值。

(四)监督管理不到位,民主管理执行不严

虽然各地均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建立农村民主监督管理机构,如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监督管理机构和民主理财小组,部分地区还结合实际情况,联合纪委、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构建了联动监督,对农村集体“三资”形成了上级、集体和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监督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地区不严格执行民主监督程序,逃避监管,不按照民主程序进行,该开的会不开,该民主表决的不提请民主表决,搞“一言堂”,村务公开走过场,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公开,甚至无视群众意见和建议,使民主监督管理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致使干部和群众关系告急,影响农村的稳定发展。

(五)创新管理不到位,影响“三资”监管效果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科技进步和网络时代的来临,有些村集体仍在继续墨守成规,一味沿用老习惯、老做法,不积极探索改进,造成管理跟不上时代,“计划”赶不变化,“三资”管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管理效果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