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拟上市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优化内控环境
首先,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强化全员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广泛发动员工认识、认可、参与财务内控工作,使财务内控机制执行的内部环境趋于良性。其次,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也要下功夫,通过建立覆盖财务、业务、风控等各主要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部门参与的便捷性,构建共同参与内控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各部门加强各自的财务内控分工。另外,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置上,明确录入各部门各自对财务内控的分工工作,明晰职责,防止推诿情况发生,找准问题根源。例如,拟上市公司可以通过OA建立工作小群组,提升信息交互效率,以及EPR系统的应用,实现采购销售一系列流程精细化,提升财务内控信息化水平。
(二)完善内控体系
拟上市公司需要不断完善内控体制机制,根据业务发展动态和公司经营目标、战略规划的调整,进行制度性的回顾和调整,形成文件,促进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建立财务内控机制时,要进行各环节的管理流程试运行,接收来自生产、销售等业务部门以及法律、风控等职能部门的使用反馈,对资金管理、资产使用、成本核算的关键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迅速进行优化并严格落实执行。一旦发生违反内控规定甚至法律法规的行为,一律严肃处理,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三)加强监督管理
在面对财务问题时,尤其是涉及资产、资金等使用方面的活动,属于财务内控的重点管理范围,更应当对这些活动是否按照内控规范执行进行严格的监督。要落实领导责任制、专人专岗负责事项监督和风险评估,定期自我检视,复盘内控工作,找出存在的疏漏并加以完善,实现持续优化财务内控成效的目的。同时,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监事会的内部监督地位,支持设立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保证内控执行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总而言之,拟上市公司的财务内控体系建设需要久久为功,是企业能够上市的重要因素。拟上市公司必须结合公司实际、经营目标、长期规划,建立合理、精细的内控机制,落实两权分离,实现权力间制衡,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广泛提升参与度,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财务内控机制,确保公司各项经营指标符合IPO要求,实现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