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遵循的原则

二、预算编制遵循的原则

1.坚持长期预算与短期预算相结合的原则

预算编制不仅要考虑年度短期目标,还应考虑3~5年的中长期战略需求。中长期战略的实现以每一会计年度的短期目标累积为结果,将中长期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一年度,每一年度再分解为每一季度,及时进行预算执行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异分析,便于及时调整,最终实现中长期战略目标。

2.坚持公益性与运营管理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公立医院应保证公益性。在预算编制时,应考虑突发事件、政府指令性任务等的影响,并在次均费用方面保持合理的增长幅度,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减轻患者负担为己任。其次,应考虑医院运营的需要。既要考虑收入的合理增长,又要考虑支出的合理节约,维持收支的基本平衡或逐渐减少亏损的额度。

3.坚持基本预算与项目预算相结合的原则

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分为财政基本拨款、财政项目拨款、科教收入、业务收入等。对于项目收入与支出需单列预算,同时进行多维归口。例如,购置固定资产,资金来源可能是自有资金或项目资金,对于项目收支单列预算;但对于固定资产,既要考虑自有资金,也要考虑项目资金,计提折旧支出既要按项目核算,也要列入归口科室支出。

4.坚持常规与例外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常规事项应按照正常处理,对于例外事项应特殊对待,不能一刀切。在预算编制时,如果当年新增专用设备,一般新增专用设备会伴随收入的增加,对新增的第一年就属于零基预算,而对新增设备的第二年就具有参照度,可按照增量预算进行编制。如,前一年因为特殊事项,发生了特殊支出,在编制下年预算时就应将此事项剔除,而不能单纯地按照上年数据为基数进行预算编制。因此,认真、仔细梳理前一年度的收入、支出情况,将例外事项单列,再分析编制;同时,梳理前3年的收入、支出、现金流情况,分析出变化的趋势,综合两项数据,以便编制出尽可能准确、精确、完整的预算。

5.坚持业务与财务相结合的原则

预算编制不是财务科或预算科的闭门造车,而应是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多维度归口管理,以财务科或预算科为主导进行编制。对于院方,目标是收入增加、支出减少,以达到收支平衡;对于业务部门,希望定的目标越低越好,以便不努力即可达成目标。这是一场博弈,需要综合考量,达到双方均满意的平衡,最终确定切实可行的预算。

6.坚持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预算编制越细,在执行时越容易,且在执行后更容易查找并分析存在的问题。预算编制不只是一些数字的简单罗列,而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每一个数字的背后是以具体的计划作为支撑,由计划而测算出数字,计划就属于非财务信息,是定性的。具体的数字就是财务信息,是定量的。如,业务收入的预算来自业务发展规划,分解到具体的每一个业务科室,业务科室怎样发展业务,计划开展哪些项目、哪些病种、病人的来源渠道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业务收入的实现需要耗费人力成本、物资成本、运营成本等,再根据业务的开展制定出需要耗费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各科室均这样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制订得越详细,执行起来就会有方向,当发现方向有问题时,及时予以调整,以使损失达到最小、利益最大化。

7.坚持绝对数与相对数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成本支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有些会随着业务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而有的则是固定不变的。比如,科室的人员在确定之后,人力成本不增加、不减少的情况下是比较固定的;卫生材料的消耗则会随着业务收入、病人数量、病种不同而变化,这就是变动成本。变动成本与业务收入具有相对合理的比例,如果病人数量未能达到预期或超过预期,卫生材料预算的编制就会与实际执行有偏差,但卫生材料与实际收入的比例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说明基本无浪费;如果该比例不在合理范围内,则需要分析是否病种结构的变化、收入结构的变化等所导致,再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差异。结合KPI关键指标,包括工作量指标(如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实际占用床日、手术台次等)、效率指标(如床位使用率、药占比、材料占比等)、社会效益指标(如门诊次均费用增幅、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等)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