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电力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光伏行业是新兴产业,它在中国所经历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尚德电力在创业之时,中国的光伏产业整体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后来,有了尚德电力成功创业的示范效应,中国大量资金开始投入光伏领域,大大推动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因此,尚德电力内部控制管理是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下面主要从光伏行业环境、竞争环境以及尚德电力的内部微观环境等3个方面来分析尚德电力所面临的复杂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
(一)尚德电力内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是为了准确了解尚德电力所处的大环境和系统性周期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影响,但企业自身有什么条件和资源,即内在因素才是影响尚德电力的主观因素,因此,对尚德电力充分的自我认知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以下将对尚德电力的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技术研发3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1.尚德电力组织结构分析
任何企业要实现其经营目标,都必须要以一定的组织架构为基础,进行规划、执行、控制与监督活动。根据管理学原理相关理论,组织结构的设计不同,对内部控制的管理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随着尚德电力的快速扩张,尚德电力管理层迫切感觉到必须建立一个与国际市场直接对接的高效管理通道,在全球范围内对各地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对全球资本、人才、技术、管理、原材料和设备的优化配置。到2010年底,尚德电力在全球已经形成3个大区和5个生产基地(即中国无锡、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和瑞士沙夫豪森3个大区,无锡、洛阳、青海、日本长野和美国亚历桑那等5个生产基地),其分支机构遍布13个国家,可见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尚德电力上市后的组织架构见图2-4:
图2-4 尚德电力组织结构图
(资料来源:http://solar.ofweek.com/2010-12/ART-260006-8500-28433420.html)
2.尚德电力人力资源分析
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决策层和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尚德电力的员工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和发展。尚德电力一直主张建成学习型企业,实施全球“人才战略”,通过技术合作、柔性引进、项目招标、人才本土化等多种措施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人才,实现企业和员工双重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企业这一发展目标,多年来,尚德电力一直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员工岗位培训,以提升员工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截至2011年底,尚德电力拥有硕士以上人员达到1900多人,其中不少还具有海外教育背景,这些高素质的人才都为尚德电力能顺利开展内部控制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差异化明显,为后期的信息与沟通制造了很多障碍。尚德电力员工人数基本情况见表2-9:
表2-9 尚德电力员工基本情况(单位:人)
(资料来源:根据尚德电力历年年报整理)
通过表2-9可以看出,尚德电力一线员工占总人数的80%左右,符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特点。根据《尚德可持续发展报告(2010)》中的数据显示,尚德电力员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是非常有朝气的年轻生产团队。
3.尚德电力技术研发分析
尚德电力上市以后,随着国内大批光伏企业的建立,光伏产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龙头地位,引领产业发展,就必须掌握行业最前沿的核心技术,因此,尚德一直重视科技创新,依托科技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研发人员的引进方面,尚德电力非常看重科研团队中的领军型人才,尤其注重吸收具有海外背景的人才加入研发团队。不仅邀请到了施正荣在澳大利亚的同门和一些优秀同事,而且还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以及国际顶级科研机构的光伏专家。比如,澳大利亚籍温哈姆·斯图亚特(Stuart Wenham)博士,国际顶级光伏专家,自2005年至今一直是尚德电力的首席技术官。2008年10月,尚德电力又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更是拓宽了吸纳高精尖人才的渠道,为保证研发能力持续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专利创新成果方面,尚德电力为保证产品建立在自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在国际产业界处于有利地位,截至2011年底,尚德电力新获得的授权专利共计201项,所有申请待批专利达到294项。
在光伏标准制定方面,尚德电力也很有话语权。2006年,施正荣就已经加入国际电工太阳能光伏能源系统标准组织,成为国际太阳能标准制定的35位成员之一。在国内,尚德电力也是国内参与标准制定最多的光伏企业,已主持和参与起草技术标准17项,其中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2项。
在科研创新投入方面,为保证研发工作持续进行,尚德电力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自2007年至2011年的5年时间,已投入高达1.85亿美元,用于不断提高光电转换率,开发改进太阳能电池材料。
表2-10 尚德电力2007~2011年技术研发资金使用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尚德电力历年年报整理)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尚德电力产品技术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方面都还是比较领先的,尤其是研发费用的持续投入,为提升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光伏行业环境分析
尚德电力最早在江苏无锡成立,在尚德电力创业之时,中国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企业仅有4家,4家的总产量也不足4兆瓦,不论是规模、质量还是技术水平,都无法和发达国家太阳能企业相比。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原因,我国光伏产业一直没有大的发展。但从世界光伏行业发展来看,光伏行业大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国主导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为美国生产占主导地位,美、日、欧并行发展阶段。生产技术集中在美、日、欧,其产值占了全世界光伏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其中美国产量长期居第一位。
第二阶段,日本主导阶段。1999~2006年,日本生产占主导地位。在这一段时间,世界各国光伏产业都有较快的发展,但发展速度很不平衡。美国总产量在100~200兆瓦的水平,但日本和欧洲后来居上,产量增长远超美国,日本产量是欧洲和美国的总和,日本逐步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的聚集地。
第三阶段,中国主导阶段。自2007年开始,欧洲的产量突然大增,以尚德电力为代表的中国光伏企业迅速崛起,产量以翻番的速度增长,很快超越了日本和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也正因为中国产能过剩,2010年受欧债危机和美国“双反”和欧盟“双反”的影响,同时又由于中国市场、技术和原材料三头在外,我国光伏产品价格暴跌,产品滞销,许多中小型企业停产甚至倒闭。受此影响,尚德电力、英利、天河和赛维等国内光伏行业巨头也都出现了严重亏损,造成我国光伏行业很快进入了严酷的“冬季”。
表2-11 2003~2010年世界各地区太阳能电池产量情况(单位:兆瓦)
(资料来源:赵文玉,2010)
(三)尚德电力竞争力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像其他行业一样,光伏行业也存在5种基本竞争力量:现有竞争者、潜在加入者、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议价的能力、购买者议价的能力,下面着重从这5个方面来分析可能对内部控制管理带来的影响。
1.尚德电力现有竞争者
由于光伏产品销售市场、生产技术和原材料三头在外,因此,尚德电力不仅面临国内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样,在海外也面临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光伏产品产能与需求严重失衡,为了占据有限的市场,尚德电力和国内其他光伏供应商一样,普遍采取了降价销售策略。在降价方面,宝利协鑫毫不掩饰降价,并声称“让利给战略合作伙伴”,被同行视为市场价格的破坏者。据台湾媒体报道,在2011年10月台湾举办的国际太阳光电展CEO高峰论坛上,台湾大同集团董事长曾当场指出保利协鑫是太阳能产业崩盘的始作俑者。就是这种自杀式的销售,遭到了海外竞争对手的强力抵制,最终不得不咽下“双反”带来的苦果。2010年国内外前15名光伏行业竞争对手排名如图2-5:
图2-5 2010年世界光伏组件前15名厂商排名(单位:兆瓦)
2.尚德电力潜在竞争者
从长远来看,光伏市场的前景仍是十分可观,因此会有一些实力很强的新进入者。虽然他们在技术等方面可能还不够领先,但却完全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迅速成为实力强大的企业。比如中海油在2012年4月就曾试图收购国内一线大厂和美国上市公司阿特斯电力公司,试图进军光伏产业。
3.尚德电力替代品分析
由于晶体硅电池在发展过程中饱受原材料供应紧张之苦,而相比薄膜电池则在成本上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原材料来源广泛、供应充足,因此,近年来以CdTe(碲化镉)为主的薄膜电池增长迅速。资料显示,以美国公司First Solar为主生产销售的CdTe电池,在薄膜市场上的份额由2003年的7%急剧上升至2010年的47%,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此外,随着风力发电成本的降低以及水电大规模的开发等,都对尚德电力现有的产品形成很大的威胁。
4.尚德电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由于晶体硅是光伏企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原料,目前还没有其他产品能够替代,并且晶体硅料的生产技术壁垒很高,基本掌握在全球8家大生产商手中,晶体硅的价格谈判权也一直控制在供应商手中,所以才有了2006年7月与美国MEMC公司签订60亿美元长达10年的固定价格供货合同,2007年与美国KoKu签订6.78亿美元长达10年的固定价格供货合同。受此拖累,尚德电力也与关联公司亚洲硅业签订了15亿美元长达7年的供货合同。后期,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高。
5.尚德电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由于光伏产业属于清洁能源高新技术,又有德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和政策扶持,因此在尚德电力创业初期,出现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原材料和市场均在海外的现象。自尚德电力上市以后,尚德电力的知名度增加,尚德电力海外市场扩张的速度加快,在海外的销售额占比一度超过88%。同时,随着国内光伏行业的大跃进,全球光伏产品产能都在大幅度提高,光伏行业产能很快出现了过剩。又加上2010年欧债危机的影响,世界光伏市场需求增长放缓,欧盟和美国又对中国光伏行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导致采购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