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财务管理转型路径

六、国企改革财务管理转型路径

(一)完善国企财务管理职能

在国企改革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应根据宏观调控、新会计准则与业财融合等要求进行转变。除会计核算、资金收付、资产管理、税务管理等交易处理职能外,还应具有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财务分析、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数据分析、流程再造等报告与控制职能,以及投融资管理、业财融合与协同、税收筹划、绩效管理、财务规划等决策支持职能,健全财务管理职能体系,确保财务管理职能能够精准覆盖企业管理的全流程,以此推动财务管理职能的全面拓展,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战略目标、核心业务与高风险事项的多维度、多层次细致管理格局。

(二)开展智慧财务数字化转型

为加快财务管理转型进程,提升数据资产运用能力和投资决策支持能力,企业应开展智慧财务数字化转型,构建财务管理信息数据库,强化财务信息化管理和需求响应效能。通过建立企业级的集中式、共享化财务管理数据库,打通各部门的数据前端,形成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推动业务与财务的整合化与标准化,形成“数据诊断一趋势预测一行动指导”闭环式的经营分析过程,并建立SSC规范数据标准,打破烟囱式、分散式的管理架构,真正实现由管理经验驱动向平台数据驱动的转变。

(三)强化业财融合,释放协同效能

在国企改革和数字化财务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应主动融入与参与业务管理,基于发现问题、多维分析、动态预测、指标预警、辅助决策等形成业财联动格局,为企业战略落地和业务计划落实提供支撑力。国企还在销售、生产、人力、采购等部门设立业务财务岗,搭建业财桥梁,使财务人员能够深入业务价值创造全过程,及时监控与分析业务执行情况,以财务视角规范业务前端,为业务赋能,并利用ERP软件打通业财系统形成数据共享,统一计算逻辑和数据标准,以此确保企业“算”与“经营”的紧密结合。

(四)建立垂直的财务管理体系

为保障业财融合纪律、强化资金管理、规范会计核算标准,国有企业应构建垂直的财务管理体系,统一财经政策、会计政策与信用政策,对全企业范围内的财务报告、预算决算、财务数字化、税收筹划、风险管控等模块进行集中管理。基于财务管理体系,应推动企业全员、全要素、全价值链精益化管理,使财务管理服务范围拓展到企业整个供应链、生态链与产业链,以此真正实现价值共生与共建共赢。

(五)构建全面预算管理闭环,提升预算准确性

财务转型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应更注重事前的预测规划和前端处理,强调业务项目全过程的高度管控。为提升预算准确性,预算管理应基于历年财务情况和市场经济趋势设定动态化的预算目标,预先设定项目运行的效益类和质量类指标,确保项目锚定指标精准执行。预算编制应根据业务、产品、客户等参数以及规模、收支、利率等逻辑关系逐一细化财务预算,通过维度整合和相互验证形成与实际紧密贴合的预算报表。为及时追踪与管控预算执行情况,企业还应建立预算纠偏机制,深入分析与调研预算偏差,并实时发出预算预警信号,快速纠偏纠错,以此确保预算准确性与执行稳定性。

(六)财务人员应明确自身定位,实现自我转型

国企改革背景下,财务人员应瞄准财务转型发展趋势,及时开展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转型,将财务视角从现金流量、报表编制与资产负债转移到业务推进、过程控制、决策支撑等宏观层面,深入分析业务环节中的客户维护、产品营销、价值链协同等板块,顺应信息化财务转型趋势,强化自身的数智化应用能力和业务分析素养。同时,企业应围绕财务转型战略需要,划分财务人员需求层次,比如总会计师、管理会计师、总精算师、总经济师等,并制定业财轮岗交流制,锻炼财务人员以财务管理视角的业务解释能力,以此实现财务人员的主动转型与自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