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抽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 并依据有关规定公布检验结果, 不得免检。进行抽样检验, 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 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并支付相关费用;不得向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取检验费和其他费用。
〔部门规章及文件〕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1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规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2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抽样检验工作, 适用本办法。
第3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国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指导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并按照规定实施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4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依法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5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立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库, 定期研究分析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 完善并督促落实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建设, 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报送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
第6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以发现和查处食品安全问题为导向, 依法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7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与承担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任务的技术机构 (以下简称承检机构) 签订委托协议, 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第8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承检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发现存在检验能力缺陷或者有重大检验质量问题的, 应当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进行处理。
第9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指导规范。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指导规范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二章 计 划
第10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科学性、代表性的要求, 制定覆盖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计划, 实现监督抽检与风险监测的有效衔接。
第11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制定全国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抽样检验年度工作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抽样检验工作方案, 报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12条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 抽样检验的食品品种;
(二) 抽样环节、抽样方法、抽样数量等抽样工作要求;
(三) 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判定依据等检验工作要求;
(四) 检验结果的汇总分析及报送方式和时限;
(五)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13条 下列食品应当作为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的重点:
(一) 风险程度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食品;
(二) 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消费者投诉举报多的食品;
(三) 风险监测、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表明存在较大隐患的食品;
(四) 专供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定人群食用的主辅食品;
(五) 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以及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经营的食品;
(六) 有关部门公布的可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食品;
(七) 已在境外造成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产生危害的食品;
(八) 其他应当作为抽样检验工作重点的食品。
第三章 抽 样
第14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自行抽样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承担食品安全抽样工作。
第15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建立食品抽样管理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抽样流程和工作纪律, 加强对抽样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保证抽样工作质量。
食品安全抽样人员应当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的相关规定。
第16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抽取样品应当支付费用。
第17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在执行抽样任务时应当出示监督抽检通知书、委托书等文件及有效身份证明文件, 并不得少于2人。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中的食品安全抽样活动, 应当由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或者陪同。
承担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任务的机构和人员不得提前通知被抽样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第18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核对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营业执照、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文件。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可以从食品生产者的成品库待销产品中或者从食品经营者仓库和用于经营的食品中随机抽取样品, 不得由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提供样品。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数量原则上应当满足检验和复检的要求。
第19条 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的抽样,不受抽样数量、抽样地点、被抽样单位是否具备合法资质等限制。
第20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样品分为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样品应当现场封样。复检备份样品应当单独封样, 交由承检机构保存。抽样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拆封措施,并由抽样人员、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留存购物票据等方式保存证据。
第21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使用规范的抽样文书, 详细记录抽样信息。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书面告知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
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食品安全抽样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不得拒绝或者阻挠食品安全抽样工作。
第22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样品、抽样文书及相关资料应当由抽样人员携带或者寄送至承检机构, 不得由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送样和寄送文书。
对有特殊贮存和运输要求的样品, 抽样人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样品贮存、运输过程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包装标示的要求, 不发生影响检验结论的变化。
第23条 抽样人员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违法行为、生产经营的食品及原料没有合法来源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食品安全抽样的,应当报告有管辖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第四章 检 验
第24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采用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分析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 应当遵循技术手段先进的原则, 并取得国家或者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
第25条 承检机构接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样品时, 应当查验、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以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论产生影响的情况, 并确认样品与抽样文书的记录相符, 对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 按照相关要求入库存放。
对抽样不规范的样品, 承检机构应当拒绝接收并书面说明理由,及时向组织或者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26条 承检机构应当对检验工作负责, 按照食品检验技术要求开展检验工作, 如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 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独立、客观和规范。
承检机构应当自收到样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承检机构另有约定的, 从其约定。
未经组织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 承检机构不得分包或者转包检验任务。
第27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合格的, 承检机构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3个月的, 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检验结论不合格的, 承检机构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6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6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第28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合格的, 承检机构应当在检验结论作出后10个工作日内将检验结论报送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 承检机构应当在检验结论作出后2个工作日内报告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29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 承检机构除按照相关要求报告外, 还应当及时通报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30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 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报告后及时通知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经营环节组织监督抽检的, 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不在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 但在同一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 按照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通报。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经营环节组织监督抽检的, 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在其他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 应当按照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31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 抽检地与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域的, 抽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及时通报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32条 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 应当按照规定及时通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
第33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检验结论表明不合格食品可能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承检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报告或者通报。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检, 检验结论表明不合格食品含有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 或者存在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等情形的, 应当逐级报告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的检验结论的通报和报告, 不受本办法规定时限的限制。
第34条 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可以自收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 依照法律规定提出书面复检申请, 并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与复检申请人存在日常检验业务委托等利害关系的, 不得接受复检申请。
第35条 复检机构应当在同意复检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按照样品保存条件从初检机构调取样品。
复检机构应当在收到备份样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检结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 从其约定。
复检申请人应当在复检机构同意复检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初检机构提交复检机构名称、资质证明文件、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复检申请书、复检机构同意复检申请决定书等材料。
第36条 复检申请人原则上应当自提出复检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复检报告。逾期不提交的, 视为认可初检结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复检申请人、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 从其约定。
第37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复检机构不得予以复检:
(一) 检验结论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二) 复检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
(三) 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
(四) 其他原因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检目的的。
第38条 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对抽样产品真实性有异议的, 应当自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 向组织或者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异议审核申请, 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逾期未提出异议的或者未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 视为认可抽样产品的真实性。
食品生产者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不得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
第五章 处 理
第39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到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后, 应当立即采取封存库存问题食品, 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 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及时向住所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相关处理情况。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按规定及时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申请复检期间和真实性异议审核期间, 不得停止上述义务的履行。
第40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后, 应当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 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 并将相关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必要时,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直接组织调查处理。
第41条 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汇总分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 并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对外公布。
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信息前应当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
第42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信息, 包括被抽检食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或批号、不合格项目, 被抽检食品标称的生产者名称、商标、地址, 经营者名称、地址等内容。
第43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结论表明相关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的,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告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控制措施。
食品生产经营者接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告知书后, 应当立即采取封存库存问题食品, 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 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进行整改, 及时向住所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相关处理情况。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按规定及时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第44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公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 律 责 任
第45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拒绝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的, 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46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 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 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47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采取的封存库存问题食品, 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 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 食品生产经营者拒绝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 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48条 检验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向社会公布, 并在五年内不得委托其承担抽样检验任务:
(一) 非法更换样品、伪造检验数据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
(二) 利用抽样检验工作之便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三) 违反规定事先通知被抽检食品生产经营者的;
(四) 擅自发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的;
(五) 未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不合格检验结论的;
(六) 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复检机构有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所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商请有关部门将其从复检机构名录中删除。
食品检验机构及检验人员非法更换样品、伪造检验数据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 检验结论无效。
第49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按照规定报告或通报不合格检验结论, 造成不良后果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50条 食用农产品进入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抽样检验以及保质期短的食品、节令性食品的抽样检验, 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51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依法对食品 (含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 组织的抽样、检验、复检、处理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 并进行分析处理的活动。
第52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53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