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新知探究:明晰
1.出示交流问题(角的各部分名称)
(1)交流
师:今天聪聪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角的有关知识!(聪聪)
师:请看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小组合作:
①拿出你制作的角,指一指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角有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
③角有几个顶点?顶点在哪里?
师:齐读,开始交流!
(2)汇报(师画一个角)
师:哪个小组上台汇报一下。请你们小组上台汇报。
生:我来回答第①个问题,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边。
师:谁有补充?没有补充请继续汇报。
生:我来回答第②个问题,角有两条边,边是直的。
师:谁有补充?你来补充吧!
生:角有两条边,每一条边都是直的。
师:补充得真完整。大家看这是一个角吗?(生齐说:不是)为什么不是?
生:有一条边是弯的,角的两条边都必须是直的。
师:理解得真到位,3号继续汇报吧!
生:我来回答第③个问题,角有一个顶点,顶点在这里(指)。
师:这个小组表现得真棒。看来,大家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儿有一个角,谁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指顶点、边、边)大家说,跟老师一起写:顶点、边、边、角(画弧)。
(3)小结
师:看来,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板书,齐读)
(4)练习:判断
师:现在,大家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来考考大家。(做一做)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手势准备!
师:第2、3、4题,为什么不是角?……
师:(点评)真了不起,大家学会了利用角的特征来判断。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留下角,你能指出这三个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师:看来,虽然角的大小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互评、老师点评来初步认识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角,在互相交流中认识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角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聪聪的第一个问题,现在聪聪又带来了一个问题: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谁来猜一猜。
生:和角的名称有关。(和谁有关,顶点还是边?)
生:和边有关。(你的意思是说和边的长短有关吗?)
师:与边的长短有关吗?请看!(演示)
(2)与角叉开的大小的关系(拿出活动角)
师:这就是一个角,两边张开,再张开,角怎么样呢?(齐说)
两边合拢,再合拢,角怎么样呢?(齐说)看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说明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板书,齐读)
(3)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接着观察(剪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再剪)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没有)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齐读)
师:请看这两个角,谁大?
师:有的同学认为右边的角大,有的认为左边的角大,到底谁大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到底谁大呢?
生:如果顶点与顶点重合,边与边重合,说明一样大;如果不重合,说明不一样大。
师:我们请电脑博士来比一比。(出示课件电脑演示)现在大家觉得这两个角怎么样呢?(一样大)
这种方法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叠合法”,除了我们刚才用的叠合法来验证,其实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验证。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 )有关与( )无关。
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齐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猜想验证,突破难点。在验证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难点时,采用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结论,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验证环节,老师先演示,动手操作,突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验证与什么无关,采用动手剪一剪,然后再用电脑演示进一步验证。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途径。
3.举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还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其实,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有角,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生举例)
师:喜洋洋也来了,(我的头上也有角)孩子们这个角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角是一回事吗?(不一样)(这个角是喜洋洋身体的一个部位)
师:那5角钱上的角呢?这里的角是人民币的单位。看来,我们数学上的角与我们生活中的角不是一回事!真棒!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再出示喜洋洋和5角钱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上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区别的。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关于角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下面我们进行自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