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新知探究:明晰
活动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那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师傅的手量,师傅做。
生:徒弟的手量,徒弟做。
生:用尺子量。
师:我们看小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设计意图: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二:认识尺子
师:为了观察的方便,老师把尺子放大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尺子上有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有数字。
师:这些都是刻度,一起读出这些刻度吧。
师:观察这些刻度是怎么排列的?排在第一位的谁?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排在第一位的是0,它表示起点。
生:有长短不一的线。
师:这三种不同长度的线,它们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生:有字母cm。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尺子、认识尺子,形成表象,也为后面更好地学习1厘米、几厘米做铺垫。
活动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呢?请看小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长度单位是一个大家族,厘米只是其中的一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1厘米的认识)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出示课件: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从5刻度到6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尺子上哪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
生:两个相邻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每一个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大拇指放到0刻度上,食指慢慢放到刻度1上,然后手离开尺子,比出1厘米有多长,你对1厘米有什么感觉?
生:很短。
师:下面拿出1厘米的小棒,请轻轻地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请你用手势再次比出1厘米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厘米吗?(同桌互相说说)
生:我大拇指的宽约是1厘米。
生:订书钉的宽约是1厘米。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下面我们看看小博士找到的1厘米。(课件出示:一卷透明胶的宽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宽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约是1厘米,丽丽门牙的宽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的长度,形成表象。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体会方法的多样化;从周围物体中找出长度约是1厘米的物体,体验了1厘米的具体长度,理解了1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认识了1厘米,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找到了3厘米,我是从0数到3,有3个大格。
生:我找到了5厘米,我是从0数到5,1厘米1厘米数的,5厘米里面有5个1厘米。
师:原来尺子上两个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在尺子上还能用不同的方法找到5厘米吗?
生:从“1”刻度到“6”刻度的长。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从“0”刻度到“6”刻度是6厘米,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从6厘米里面去掉1厘米就是5厘米。
生:从“3”刻度到“8”刻度的长。
师:同学们真棒!会用多种方法找到尺子上的长度。
师:下面老师说几个,你们猜猜是几厘米?
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3厘米)0到5呢?(5厘米)0到6?(6厘米)。
师: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能解释一下吗?
生:从0刻度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此环节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探索几厘米的长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后面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做了铺垫。
活动四:量一量
1.猜一猜。
师:猜一猜这张纸条有多长?(教师出示一张5厘米长的纸条)
生:4厘米。
生:6厘米。
2.看一看。
师:究竟有多长,我们需要量一量。请看怎样量的。(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
3.自己动手量纸条的长度。
4.说一说。
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食指宽一厘米,
用直尺量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猜想、学习用尺子测量、归纳测量方法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环节还设计了“唱一唱”的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