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新知探究:明晰

板块二 新知探究:明晰

活动一:直观感受,抽出周长的概念

1.判一判。

师:哪条绳子的长度是奖状的一周?(1号绳子的长度比奖状的一周长出一段,2号绳子的长度正好是奖状的一周,3号绳子的长度比奖状的一周短一段。)

生:2号绳子的长度是奖状的一周。

师:为什么1号绳子和3号绳子的长度都不是呢?

生:因为1号绳子的长度比奖状的一周长出一段,3号绳子的长度比奖状的一周短一段。

师:现在我们来测量一下奖状的一周。(课件分步出示:长35厘米,宽25厘米,长35厘米,宽25厘米)

师:怎样计算奖状的一周有多长呢?

生:35+25+35+25=120(厘米)。

师:奖状的一周长120厘米,也就是奖状的周长是120厘米。(板书课题:周长)

师:什么是周长呢?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这句话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生:封闭图形。

判断:红色部分的长度是不是下列平面图形的周长?

生:树叶和不规则图形的不是。

师:为什么呢?

生:树叶的红色部分比它的周长短,不规则图形的红色部分也比它的周长短。

师:谁能上来描出树叶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呢?

2.算一算。

师:请你快速口算出它们的周长(单位:厘米)。(课件展示:正三角形的边长是5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正三角形的周长是15厘米的?

生:把它的3条边的长度加起来,5+5+5=15(厘米)。

师:怎样求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呢?

生:把所有边长的长度相加。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啦!求周长边长之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正好围奖状一周的绳子的长度,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在判断和计算图形的周长的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并掌握求周长的一般方法。

活动二:动手测量,体会本质

师:有没有办法测量这三个图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三角板、树叶)

活动:量一量 算一算

要求:

1.小组合作,从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先测量,再算出它的周长。

2.1号测量,3号记录,2号监督。

3.完成表格。

测量记录单

(生动手写,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1组:我们组测量的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选用的工具是直尺,它的长是25厘米,宽是18厘米,周长是25+25+18+18=86(厘米)。

2组:我们组测量的是三角板的周长,选用的工具是直尺,它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12厘米、9厘米、9厘米,周长是12+9+9=30(厘米)。

3组:我们组测量的是树叶的周长,选用的工具是软尺,我们用软尺先把树叶围一圈,然后把软尺拉直,树叶的周长约是30厘米。

师:这个方法真妙!我们再来看一看,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树叶的边是弯曲的,用绳子绕一周,再拉直测量,就可以测量出树叶的周长。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作“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

师:同学们用了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测量出了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逐步让学生形成度量的意识,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到“周长”的本质,体验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