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新知探究:明晰
活动一: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赵梓涵夹了三局,张舒涵夹了两局,不一样多,不公平。
师:哦,有道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比总数,什么情况下就不能比总数了?
生:比赛的次数相同可以比总数,比赛的次数不同就不能比总数了。
师:根据现有的数据能找到一个数代表他们各自的水平吗?两人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赵梓涵的用9,张舒涵的也用9。
师:为什么?
生:9是他们夹的球最多的个数。
师:哦,9代表他们的最高水平,能代表他们各自的整体水平吗?
生:不能。
师:哪个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水平呢?
生:平均数。
师:“平均数。”(板书)你认为平均数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生:一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
师:有道理。怎样求出他们两个各自的平均数呢?我们试着把算式列出来。(找两名同学板演)讲一讲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赵梓涵:(7+9+5)÷3 张舒涵:(9+8)÷2
=21÷3 =17÷2
=7(个) =8.5(个)
8.5大于7
师:现在看来,他们两个谁的夹球水平高呢?
生:张舒涵的水平高。
师:为什么?
生:因为张舒涵的平均数大。
师:现在用平均数就能公平地比较出谁的水平高了。真正的冠军还是张舒涵,奖给你一个有吉老师签名的乒乓球,希望你像马龙一样能为国争光。
师:同学们对这种做法还有问题吗?我还有一个问题,都是求平均数,为什么第一个算式除以3,而第二个算式除以2呢?
生:赵梓涵参加了3局,所以总个数除以3得到平均数;张舒涵参加了2局,所以总个数除以2得到平均数。
师:这同学表达得真完整!求平均数时,就是用夹的总个数除以夹的总次数。
设计意图:当学生遇到要找一个数代表他们各自的水平时,有的学生找到了这组数中的最大数代表他们各自的水平,但有的学生认为最大数代表的是最高水平,而不能代表整体水平,所以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要求出“平均每次夹多少”,就是平均数,学生根据以前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经验,迁移到用算式计算出平均数。这样既凸现了平均数的意义,又突破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这一学习重点。
活动二:深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结合算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我们再看第一个算式,平均数8.5是这两次中哪一次的夹球成绩?
生:哪一次的成绩都不是,它是平均数。
师:平均数8.5不是某一次的成绩,它是算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它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7与赵梓涵第一次夹了7个,表示的意思相同吗?
生:不相同。平均数7代表了赵梓涵的整体水平,第一次夹了7个,是赵梓涵第一次夹的个数,代表的是第一次的夹球水平。
师:你理解得真到位,你的回答才真是具有高水平啊!
2.结合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我们再来看,我们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是95分,是不是每人都考了95分呢?
生:不是。有的高一点,有的低一点。
师:95分代表了什么?
生:平均分95分代表了我们班数学的整体水平。
师:再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有的高一点,有的低一点,平均身高140厘米代表了我们班身高的整体水平。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用途比较广泛,就是因为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我们一起读一读:“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本环节通过对计算出来的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对两道题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了平均数不是这组数据里的某一个数,它是计算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代表,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的整体水平。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