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新知探究:明晰

板块二 新知探究:明晰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小精灵明明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什么消息?

生:二(1)班学生春游去参观科技园,瞧,他们准备了这么多物品!

师:(出示:主题图)请你观察这幅图,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矿泉水。

生:有面包、橘子。

生:还有糖果。

师:好丰盛啊!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上面的同学分物品,是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呢?

(出示:每个小朋友分东西的过程。)

生:面包和糖果分得同样多。

生:火腿肠和橘子分得不一样多。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请多名学生复述。老师板书。)

活动二:动手操作,感知怎样平均分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那么该怎样进行平均分呢?我们来帮二(1)班的同学分一分橘子吧!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该怎么分呢?

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橘子动手分一分。

操作要求:三人为一组用圆片代替橘子,先商量一下怎么分,然后再动手分一分。

小组汇报:

生:可以一个一个地分。

生:还可以两个两个地分。

生:还可以三个三个地分。

师:(总结)不管一个一个地分,还是2个2个地分,抑或是3个3个地分,都是把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分得3个。

师: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又该怎么分呢?快动手分一分吧!

生:可以一个一个地分。

生:还可以5个5个地分。

师:(总结)不管一个一个地分,还是5个5个地分,都是把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5个。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活动三:再次明晰,明确平均分的意义

1.理解:分的总数没变,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分得的个数不同。

师:刚才你们把橘子进行了平均分,分得特别棒,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为什么同样是15个橘子,最后分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分的份数不同。

生:第一次平均分了5份,每人分了3个。第二次平均分了3份,每人分了5个。

师:太棒了!孩子们,我们不仅关注平均分的总数,还要关注平均分的份数,分的份数不同,最后分得的个数也不同。

师:10瓶矿泉水可以怎么进行平均分?

操作要求:三人为一组用圆片代替矿泉水,先商量一下怎么分,然后再动手分一分。

小组汇报:

生:可以分给5个人,每人分2瓶。

生:可以分给2个人,每人分5瓶。

师:同样是10瓶矿泉水,为什么每个人分的不一样呢?

生: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师: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去分,每份分得同样多,也是平均分。要看是不是平均分,只要看每一份分得是不是同样多。

2.理解:分的总数变了,平均分的份数没变,个数也不同。

师:老师有9颗棒棒糖,(出示图片)平均分给3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几颗呢?

(学生讨论,并分一分。)

生:每名同学分3颗。

师:如果把棒棒糖拿走3颗,还剩几颗?

生:还剩6颗。

师:如果把这6颗棒棒糖平均分给3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几颗?

生:每名同学分2颗。

师:都是分棒棒糖,都是平均分给3名同学,为什么有的同学分得了3颗,有的同学分得了2颗呢?

生:分的总数变了,虽然平均分的人数没变,但是每个人分的个数就不一样了。

活动四:课中操

排排坐呀,分果果,

你一个呀,我一个,

妹妹睡着了给他留一个,

给她留一个呀!

师:这首儿歌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知识?

生:有3个果子,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1个。

设计意图:儿歌中蕴含平均分的知识,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进一步感知数学无处不在,从而深化对平均分知识的感知,又一次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加深平均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