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

(一)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党的领导问题的两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和为什么必须由党来领导的问题;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的问题。这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作为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邓小平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牢牢地把握住整个工作大局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在论述如何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至整个改革开放大业的过程中,他时刻都把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我们的改革,“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3]1979年,当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邓小平就明确地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针对社会上有极少数人散布怀疑甚至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政治多元化”、“多党制”的错误言论,而党内也有个别同志不但看不到这种言论的危险,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加以某种程度的纵容和支持的情况,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各种怀疑甚至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论进行有力的反驳,并多次严肃地批评了党内一些同志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面前表现出来的涣散软弱状态。他要求:“每个共产党员,更不必说每个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4]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有坚强的党性。在选拔任用干部的问题上,邓小平始终强调要把革命化摆在首位,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使党和国家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政治上可靠的人手里。在总结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的教训时,邓小平又多次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他还说:“过去两个总书记都没有站住,并不是选的时候不合格。选的时候没有选错,但后来他们在根本问题上,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上犯了错误,栽了跟头。”[6]坚持党的领导,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邓小平特别强调:“中央要有权威。”[7]他认为:在民主集中制“四个服从”原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只有全党严格服从中央,党才能够领导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而战斗。任何人如果严重破坏这一条,各级党组织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就必须对他严格执行纪律处分,因为这是党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8]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经验。从一百多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事实看,在19世纪40年代,正是由于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指导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以才产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后来这个政党由于某种原因解散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种种曲折。20世纪初,产生了列宁缔造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俄国社会主义运动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局面。在中国,由于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才结束了不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过程,进入了新的不断走向胜利的阶段,才产生了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从这样的事实出发,邓小平1979年3月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9]又说:“在中国,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10]

第二,邓小平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根本原则。70年代末,有些青年人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散布否定共产党的领导的言论。据此,邓小平提出了作为我国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1980年1月,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我们这个党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力量,是无产阶级的、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有革命纪律的先进队伍。”[11]在他看来,我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几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对于有些人散布错误言论,邓小平认为,应该告诉他们:“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党的领导,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提倡不起来;没有党的领导,真正又红又专、特别是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队伍也建立不起来。这样,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祖国的统一、反霸权主义的斗争,也就没有一个力量能够领导进行。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12]

第三,邓小平在提出上述理论观点的同时,着重分析了党的领导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系,从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探寻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创造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条件等方面,阐述了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

邓小平认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现代化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总是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同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可是,十几年来,在我们国内,不时有一些人站出来,进行种种活动,企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偏离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1987年3月,他在会见外宾时的谈话中说:“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13]这里所谓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就是指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朝社会主义方向进行现代化建设。在这次谈话中,他还说,只有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才能使中国大量的人口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14]

邓小平认为,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不断地开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我国原本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但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正确地选择现代化的道路。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在这个问题上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终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可是,现代化建设以后的路程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开拓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这个问题说:“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15]这里的意思,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解决新问题和开拓新道路。

邓小平认为,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有利于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社会条件。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之间,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民族之间,生活习惯和政治传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正确的中央领导,不能够正确地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国家就会四分五裂。近代中国,就多次出现军阀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正是因为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上述内乱局面才得以结束。根据这一点,邓小平1980年在有关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16]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求人民思想上的高度一致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需要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这些条件,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产生。邓小平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17]

因此,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能是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