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扬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党的又一大优良作风。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22]毛泽东提出的党的这一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党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上的一种行为表现,说到底是由党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决定的。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无产阶级政党。党不等于群众的全部,它只是群众中先进的、有觉悟的一部分,即由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为着自身的解放而举出的先锋队。刘少奇指出:“党是群众的领袖,群众的先锋队。”[23]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它“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4]而党要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5]党必须代表人民,服务于人民,并且紧紧地依靠人民。
党作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先锋队,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又必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组织与引导群众前进。否则,实现群众的解放就是一句空话。列宁曾经指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情绪,而是引导群众前进。”[26]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27]他还指出:“党和群众的关系的问题,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28]刘少奇也指出:“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迫切需要有远见的坚强的引导者与向导,因为这样的引导者和向导,是人民群众争取胜利的必要条件。”[29]
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和人民群众的这种关系,概括地说就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信赖、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列宁说:党和阶级的相互关系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工人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30]毛泽东用通俗的比喻把党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后来我们党又进一步用血肉关系来比喻党群关系。血肉关系就是邓小平说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的关系,就是党和群众血肉相连、骨肉难分的关系。这些论述都深刻地揭示了党和群众之间本质的、内在的联系。
和我们党不同,剥削阶级政党是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由于一切剥削阶级的利益具有和工人阶级及劳动群众利益根本对抗的性质,因而尽管某些剥削阶级政党也标榜自己是“民意”的化身,“全民”的代表,他们中的某些领导人往往也做出一些所谓“联系群众”的样子,但剥削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他们立党为私的宗旨,决定了他们必然侵吞和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脱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毛泽东之所以鲜明地指出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说到底就是由二者具有根本不同的阶级属性和不同的宗旨所决定的。
能否保持和发扬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对我们党的事业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31]“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32]刘少奇也从我们党的事业与人民群众的事业的内在一致性深刻地阐明了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的一切纲领与政策,不论是怎样正确,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直接的拥护和坚持到底的斗争,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们的一切,都依靠于、决定于人民群众的自觉与自动。不依靠于群众的自觉与自动,我们将一事无成,费力不讨好。但只要我们依靠于群众的自觉与自动,只要群众有了真正的自觉与真正的发动,又有了我们党的正确领导,我们党的一切伟大事业,都一定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与成功。”[33]我们党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以后,随着地位的变化,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因而滥用权力、脱离群众的危险性便有可能增长。正如邓小平尖锐指出的,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34]对此,毛泽东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35]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条件下,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更应时刻警惕和反对脱离群众的错误思想倾向,时刻注意保持与发扬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要保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
1.增强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36]邓小平也强调要增强群众观点,他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37]关于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首次概括为四个基本观点。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决定》又概括为六个基本的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一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是我们党迄今为止对群众观点最完备而科学的概括,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群众观点的丰富和发展。
2.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马克思说:“有识之士往往通过无形的纽带同人民的机体联系在一起。”[38]毛泽东更是十分重视开辟党与群众联系的渠道。他要求共产党人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在人民中生根、开花、结果;要求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还十分重视发挥党外人士、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新闻单位等在联系群众上的中介作用。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的具体措施。比如,要坚持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根本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发挥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作用;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密切同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人士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群众团体在加强党同群众联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群众反映真实情况;领导干部要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中结交一些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朋友;努力开辟和创造联系群众的新渠道、新形式,以便广泛、深入、及时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批评等。我们应继续把这些措施付诸实施。
3.反对消极腐败现象,端正党的作风。党风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利益。这是影响党和群众关系的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党风正,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党群关系就好;党风不正,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盛行,党群关系就要受到严重的损害。早在1929年9月,由毛泽东起草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就规定: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必须“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赌博”,对犯有“政治观念错误,吃鸦片,发洋财及赌博等,屡教不改的,不论干部及非干部,一律清洗出党”。1934年,毛泽东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39]1938年,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40]毛泽东吸取中国历代统治者执政以后因贪污腐化而人亡政息的教训,提出要依靠人民来监督政府以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并谆谆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以后,毛泽东对党内的贪污腐化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惩治,特别是他以“挥泪斩马谡”的精神批准杀刘青山、张子善,对惩治腐败发挥了极大的震憾作用。毛泽东为端正党风和惩治腐败采取的严厉措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4.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和作风。群众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毛泽东说的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等。毛泽东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41]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必须到群众中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清轻重缓急,做好统筹安排,并找出恰当的解决方法。要办实事、重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刘少奇说:“老老实实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应该建立起来,大喊大叫,装模作样,口号喊得高,样子装得像,但没有为人民做一点实事,这是要不得的。”[42]近些年来,有些同志由于滋长了官僚主义作风,对群众的实际问题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过去领导同志到一个单位去,首先到厨房去看看,还要看看厕所,看看洗澡的地方。现在这样做的人还有,但是不多了。”对这种情况,他强调指出: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他认为这样做了,“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43]
密切党群关系,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是党要以自己正确的政策和模范行动坚持为群众谋利益。但即使这样,群众中某些群体与个体,其某些特殊利益也可能与党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产生矛盾,并由此导致他们对党在感情上的隔膜。还有一些群众,因一时对党的政策主张还不理解,也可能对党产生某种怀疑和不信任情绪。因此,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还离不开对群众的教育与引导。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44]党只有加强对群众的教育与引导,使群众认识到党是自身根本利益的真正代表者和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主张的自觉性,才能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毛泽东认为,党教育引导群众前进,应从群众原有的觉悟程度出发,按照自愿的原则去启发群众的觉悟。在方式方法上,“必须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决不允许采取命令主义态度和强制手段”。[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