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三 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列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党的建设的全部工作,使得他的民主集中制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一,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来看待和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早在1937年,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就指出:“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将民主和集中两个似乎相冲突的东西,在一定形式上统一起来。”[15]当贝特兰问:“民主集中”在名词上不是矛盾的东西吗?毛泽东答道:“应当不但看名词,而且看实际。民主和集中之间,并没有不可越过的深沟,对于中国,二者都是必需的。一方面,我们所要求的政府,必须是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这个政府一定要有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也一定要能够自由地去支持政府,和有一切机会去影响政府的政策。这就是民主制的意义。另一方面,行政权力的集中化是必要的;当人民要求的政策一经通过民意机关而交付与自己选举的政府的时候,即由政府去执行,只要执行时不违背曾经民意通过的方针,其执行必能顺利无阻。这就是集中制的意义。只有采取民主集中制,政府的力量才特别强大,抗日战争中国防性质的政府必定要采取这种民主集中制。”[16]从这段谈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开始运用辩证法的思想,研究民主与集中这对相矛盾的东西,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民主和集中是一个统一体中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可以统一的。用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观点来看,可以看出民主和集中是一对矛盾。但是,它们又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于一个共同体中,它们既是矛盾的,又是相互不能分离的。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把二者孤立起来,看做是互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仅从其中的一方或不从联系的方面来看待民主集中制,都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民主集中制。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民主集中制的时候,尽管他有时侧重于发扬民主,有时侧重于集中统一,但他从来都不是脱离了一方而讲另一方,总是要同另一方联系起来。他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同那种强调民主而否定集中,或者强调集中而否定民主的片面性观点是不相容的。他的这种辩证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样科学的概括上。这个概括把党的民主制和集中制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对毛泽东同志这个思想阐述得最充分、最完整的是刘少奇同志。他在《论党》中说:

为什么说党的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呢?这就是说,党的领导机关是在民主基础上由党员群众所选举出来并给予信任的,党的领导方针与决议是在民主基础上由群众中集中起来的,并且是由党员群众或者是党员的代表们所决定、然后又由领导机关协同党员群众坚持下去与执行的。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力,是由党员群众所授予的,因此,它能代表党员群众行使它的集中领导的权力,处理党的一切事务,并为党的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所服从。党内的秩序,是由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部分组织统一服从中央的原则来建立的。这就是说,党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不是离开民主的,不是个人专制主义。

“为什么说,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呢?这就是说,党的一切会议是由领导机关召集的,一切会议的进行是有领导的,一切决议和法规的制订是经过充分准备和仔细考虑的,一切选举是有审慎考虑过的候选名单的,全党是有一切党员都要履行的统一的党章和统一的纪律的,并有一切党员都要服从的统一的领导机关的。这就是说,党内民主制,不是没有领导的民主,不是极端民主化,不是党内的无政府状态。”[17]

我们应当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关于民主和集中辩证关系的思想。在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既表达了民主的重要性,更表达了集中的重要性。它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高度概括。但是,毛泽东同志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又从辩证的方面来看它们的关系,这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反映了民主集中制的另一个侧面。把民主置于集中指导下,决不是限制了民主,相反这也是实现党内生活正常化,更好地发扬民主所不可或缺的。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所作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报告中,在讲到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时,就把民主集中制归结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18]把民主和集中看作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思想,即使到了今天,对于正确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仍然有着它极为重要的意义,决不是如有的同志所说的“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已经过时,可以“废弃”了。

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这是毛泽东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毛泽东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民主集中制同群众路线联系了起来,这是他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毛泽东同志充分相信群众,他经常说,人民群众是真正伟大的,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是不可战胜的。基于这个认识,他指出我们必须采取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与群众建立起正确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工作方法,应该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即党的领导骨干与党内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正是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以及体现这个原理的群众路线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在1962年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19]把党的民主集中制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了起来。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创造。刘少奇同志曾经十分准确地对毛泽东民主集中制这一特征作了概括,他说:“党内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党员群众相结合的制度,即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制度,即是反映了党内的群众路线。”[20]

毛泽东把民主集中制建立在相信党员群众的基础上。他把“先民主”与“从群众中来”、“后集中”与“到群众中去”结合起来,充分反映了党员群众在党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的产生,必须是先民主,充分在党内讨论,听取从广大党员中来的意见,才能制定出来,才能有正确的集中。这样的集中,才能为广大党员所理解和接受,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才能“到群众中去”。无论是民主,还是集中,都离不开党员群众。因此,执行民主集中制,既是执行党的基本组织原则,又是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要求担负党的领导职务的同志要把自己的权力看作是党授予的,因而要自觉地依靠党员群众,发扬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实行正确领导。否则,离开群众路线,认为可以依仗权力独断专行,那么,他们必然要脱离党员群众(从而也脱离党外群众),这同党的集中制是毫无共同之处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倾向,是同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

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的这两个特征,把他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牢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给了我们党以科学的组织原则。

毛泽东同志为我们贡献了光辉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他的这个伟大思想,为我们党提供了组织建设的根本原则。尽管在他的晚年严重背离了他的正确思想,使我们党遭受重大损失,但是,只要我们把他的科学思想同他的错误区别开来,珍视他的科学思想的伟大成果,正确总结和接受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的教训,运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一定会发出更大的威力,指导我们把党建设成为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而这样的党,就一定可以成为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1]《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30页。

[2]《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8页。

[3]《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29页。

[4]《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8页。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9、820页。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2贝。

[7]《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29页。

[8]《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89页。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9页。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9页。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9—820页。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6—457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7页。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0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383页。

[16]《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383页。

[17]《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58—359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5页。

[1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6页。

[20]《刘少奇论党的建设》,第4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