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完整地表达了毛泽东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同志把民主看作是基础。他历来讲民主集中制,总是把“党的民主”放在首要位置,总要着重讲党内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他认为党内只有有了充分的民主生活,才能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他说:“所谓发挥积极性,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负责精神,工作的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没有这些,所谓积极性就是空的。而这些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4]有了这种积极性,党的集中制才可以建立起来。如果不是充分的民主,“大家对问题还不了解,有意见还没有发表,有气还没有出,你这个集中统一怎么建立得起来呢”?没有民主,“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中”。[5]这充分说明了民主在党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高度民主呢?毛泽东同志多次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总是说要让人讲话。他认为高度民主,就是要大开言路,开窗户,正是要哇啦哇啦,哇出道理,哇错了也不要紧;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都坚持要扩大党内民主,要大大地提倡民主作风。他的这个思想,就是要使党员能够在党内充分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实行对领导的监督。这样才能有全党的积极性,才能有正确的集中。毛泽东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2年,延安地区召开县长会议,讨论如何完成征公粮的任务。会议期间,延川县长在会场遭雷击身亡。有个农民说,为什么这一响雷不打毛泽东?为此,保安处想逮捕这个人。毛泽东说,不要逮捕,要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这样骂人?后来发现,农民所以有怨言,只因为这一年公粮增加了两万担,农民负担过重。于是,毛泽东就决定减免公粮,减轻农民负担,从而大大地发挥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毛泽东同志所以不厌其烦地屡次阐述党内充分民主生活的重要,大力倡导扩大党内民主,是他认为由于中国是一个小生产的家长制占优势的国家,这种情况反映到党内,就表现为民主生活的不足,影响全党积极性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历史上的这种社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影响着党的正常生活。他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的一些同志怕人家讲话,怕人家提不同意见,压抑群众的积极性,就同这种社会情况有关。在会议中间,有一个省的会本来是开得生动活泼的,省委书记到那里一坐,就鸦雀无声,大家不讲话了。毛泽东尖锐地批评说:“这位省委书记同志,你坐到那里去干什么呢?为什么不坐到自己房子里想一想问题,让人家去纷纷议论呢?平素养成了这样一种风气,当着你的面不敢讲话,那末,你就应当回避一下。有了错误,一定要作自我批评,要让人家讲话,让人批评。”[6]所以,他强调提出要在党内施行民主生活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具有良好的民主作风,以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这个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同志扩大党内民主的思想,是同极端民主化倾向不相容的。他说:“一方面,确实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又一方面,不至于走到极端民主化,走到破坏纪律的自由放任主义。”因为,党内民主“是为着巩固纪律和增强战斗力,而不是削弱这种纪律和战斗力”。[7]早在1929年他就提出要“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8]以从组织方面纠正极端民主化现象。这就是说,党内民主的实行和扩大,必须是在集中指导下进行,即在党的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在党的领导机关的正确路线指导下进行。
毛泽东同志重视扩大党内民主,但是,他同时又重视党的集中制的建设。他认为,民主是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是集中。他说:“没有民主不行。当然没有集中更不行。”[9]这里用了一个“更”字,就突出说明了集中的重要性。因为,没有集中,就没有党的有组织的整体,就没有坚强的统一的集中的党。更明确地说,就没有党。所以,我们党历来都强调党的决议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中央,这四个原则,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在毛泽东同志主持下制定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决定,如《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党的集中制的原则精神。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纪律时说:“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他明确指出,党内讨论问题,要合乎党的原则,遵守党的决定。“如果人人自行其是,不在行动上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定,党就要涣散,就不可能统一,不可能有战斗力。”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的集中制思想。任何动摇这个原则的思想,都将给党带来灾难,都是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
那么什么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高度集中呢?他认为,集中“首先是要集中正确的意见。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叫做集中统一”。[10]这是对集中制下的最浅显而又寓意深刻的定义。归根到底,党的集中制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将从党员中“哇啦”出来的意见,加以分析综合,取其正确的部分,形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实现全党的集中统一。
毛泽东同志的集中制是同个人专断根本不相容的。他把民主制看作是集中制的基础,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多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是主观主义的,也就不可能达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中”。[11]没有民主的集中,只能是假的、空的、错误的,只能是专制主义。这是实行民主集中制所要防止和克服的另一倾向。
几十年来,毛泽东同志致力于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建国以后,他又把民主集中制推及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建设。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还是整个国家,他认为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标,“就是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2]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全党(既有党员个人,又有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机关)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