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干部队伍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之后,一再强调要解决组织路线的问题。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总是从保证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贯彻执行的高度,提出和解决组织路线问题、干部问题。他强调:“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20]我们的政策能不能保持连续性,主要看两条。首先是看政策本身对不对,这是最重要的。其次要看执行政策的人。实现现代化要解决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有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队伍。要保证我们政策的连续性,就要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把接班人选拔培养好。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基于此,在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上,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
第一,他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重申并反复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力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风尚。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关键在领导。“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21]
第二,他完整地提出了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必须遵循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这一方针是根据“文革”以后我国的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现状制定的,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党的任人惟贤和德才兼备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这一方针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应该长期坚持。
第三,他强调“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进入各级领导班子。邓小平要求选人用人不仅要全面、正确执行干部“四化”方针,而且要遵循一系列政治思想标准。即: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为了把领导干部看准、选好,邓小平强调: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选人。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领导班子。要密切联系干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表现来考察德和才,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实绩,作为判断干部是否优秀的主要依据。把人民公认、执行基本路线、有政绩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用人标准,体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统一,是一个科学创造。
第四,他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主张建立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并率先垂范。作为一种过渡措施,他又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并最终废止顾问委员会制度。这一思想的提出实行,对于实现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正常新老交替,保持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生机和活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五,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首先提出要改革我们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他敏锐地指出: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不利于选贤任能,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是压抑人才,造成人才浪费,必须予以改革,还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殷切期望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以保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