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毛泽东一方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思想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非常重视将这些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他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情况,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研究,得出了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的结论。

中国是一个现代经济极不发达、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占多数的国家。诞生于这样一个国家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将其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这样党长期处于广大农民等小生产者的包围之中,远离工人集中的大城市。随着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加入我们党,他们不可避免地将许多非无产阶级的消极的东西带入党内。因此,改造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是党迫切的任务。

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多重压迫和剥削,受教育的机会极少,文化水平较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一方面具有坚强的革命性、组织性等优点,但也受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它们与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天然联盟,也使他们容易受农民身上的消极思想的影响,这样,通过他们,农民中的落后思想就渗透到我们党内。所以,即使是工人阶级本身和党内也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教育和理论水平的提高。

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必然地要和中国资产阶级建立革命联合战线。在与资产阶级的交往过程中,他们的腐朽思想随时都在侵蚀着我们党的肌体。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如果修养不高,就很容易被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所侵蚀。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和引诱一旦挡不住,就必然会向我们党内渗透。那样,党将失去独立性和纯洁性,将会蜕化变质。所以,我们党只有加强自己队伍的思想理论教育,加强思想建设,一切从严要求,才能确保党的纯洁性。

毛泽东在分析和认识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后,极为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并把它提到了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党的建设处在农村环境中,这是新的变化。如何在中国农村发展和壮大党的力量呢?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案中,毛泽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他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方法。他认为,克服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关键在于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只要做到这一点,再加上革命斗争的锻炼和其他组织方面的措施,就能够使党真正无产阶级化。但是,党的建设的发展道路和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一样,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左”倾教条主义者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党的建设。他们不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而是照抄照搬外国党的建设经验,不重视在农村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一些严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主张,从而不仅抛弃了正确的党的建设原则,而且使我们党的力量大受挫折。因此,从30年代初开始,毛泽东花了巨大的精力从思想上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正确的党的建设原则得以逐步确立。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的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利用有利的形势,在延安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在全党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使全党的思想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形式、手段等都形成了规范。正是由于坚持了思想建设,我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坚强和统一的政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毛泽东依然十分强调和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毛泽东特别强调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以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抵御资产阶级的进攻,从而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

这样,我们党内虽有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却未能影响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就是我们党一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内容教育党员,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消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结果。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充分研究和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走这条道路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其工人阶级政党的本质,使之成为领导人们革命斗争的坚强堡垒,毛泽东等一直特别重视党的建设中的思想建设,并将它放到了首要位置。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也就成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