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领群众斗争并取得胜利
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是毛泽东在1948年1月所写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提出的实现党的领导的一个基本条件。
毛泽东一贯认为,率领群众向敌人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是实现党的领导,保证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在井冈山时期他就指出,只有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土地革命才能开展,根据地才能巩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就体现了这一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把上述思想系统化,提高到实现党的领导权的高度来认识,指出率领群众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一个基本条件。这表明,毛泽东对领导同盟者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已把它上升为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并最终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一般规律。
率领群众(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实现党的领导有重要意义。
首先,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特别是对那些在一定条件下、在某种程度上参加革命统一战线的同盟者的领导,必须拥有足够的力量,否则同盟者不会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还要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无产阶级的力量不会自动地不经过斗争就壮大起来。无产阶级必须经过自己的政党,率领最基本的同盟者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向最主要的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无产阶级的力量才能逐步壮大。如果没有坚决的斗争,或虽有斗争而不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就缺乏足够的力量,就难以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
其次,要实现党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使同盟者对党有信心,否则群众就不会跟党走。为此党必须率领群众向敌人作斗争并取得胜利,以此来唤起群众的觉悟,振奋人心,使群众相信党的力量,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特别是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当他们看到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革命高潮到来时,他们就有可能增强革命的决心,投入到革命中来。如果党没有对敌人的坚决的并且是胜利的斗争,他们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就会占上风,从而退出革命,损害或减少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已被中国的革命历史所证实了的道理。
第三,要实现党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不断削弱敌人的力量。只有削弱敌人的力量,才能壮大自己的力量,这就需要率领群众进行胜利的斗争。对敌斗争需要有正确的策略,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主要的敌人,这样才能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达到消灭敌人和壮大自己的目的。中间阶级只有看到敌人的力量不断削弱,才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其动摇性和妥协性,加入革命阵营。党为了打击、削弱敌人而团结和争取广大的同盟军,而打击、削弱敌人的结果又使党获得更广大的同盟军。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取得胜利的。党的正确领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