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党的制度建设的途径和原则

四 邓小平论党的制度建设的途径和原则

第一,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健全领导体制的立法建制。过去我们的法制很不完备,往往把领导人的话当成法,把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就叫做“违法”,因而犯了许多错误。鉴于此,邓小平多次强调“坚持发展民主和法制,这是我们党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也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32]因此,要集中力量制定法。按照邓小平的提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内容的法律制度,实现了由“人治”向“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转变。

第二,党的制度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有领导、有步骤、扎扎实实、稳步地进行,决不能采取群众运动的方法。“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33]据此,邓小平主持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向全国人大建议,把宪法第四十五条关于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予以取消。他要求制度建设要防止短期行为,必须做长期努力,要知道“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34]

第三,在制度建设问题上要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我国是一个具有较长封建历史的国家,“人治”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少有民主法制传统,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制度建设必须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对此,毛泽东曾说过,像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事情,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这一观点,表明他承认这些国家在具体制度上有某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刘少奇也明确地谈到这个问题。在1956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刘少奇举出瑞典首相坐公共汽车上班、华盛顿做完八年总统后退为平民、艾森豪威尔当过总司令之后又去当大学校长等例子,认为“资产阶级的有些制度也可以参考”。[3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更是多次明确强调学习、借鉴国外某些制度的必要性。他指出,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其他制度,“这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36]在谈到选拔干部、选拔人才问题时他说过:“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37]这些观点和论述都充分肯定和强调了通过吸收、借鉴外国的经验来加强我们党的制度建设这一原则。当然借鉴仅仅是借鉴,决不能照搬。中国的制度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使建立起来的制度在中国的土地上根深叶茂。

第四,执行制度要严格,力求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和制度的威严从来不是自发性的,而是在严格执行的过程中形成的。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言代法,因情废法的陋习,邓小平强调:“执行规章制度要严一点”,[38]谁也不能违反党章党纪,不管谁违反,都要受到纪律处分,也不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不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

第五,为搞好制度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固然重要和必要,但绝非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首先,制度是人制定的,一个不愿意为人民服务、党性不强的人,是很难制定出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制度的。因此,“必须有效地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39]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好的制度才有可能被制定出来。其次,再好的制度也必须由人去贯彻执行。执行者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再高明的制度,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因此,必须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促进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成为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现实指导思想。只要在党的建设实践中切实加以贯彻执行,把党的工作纳入正规化、程序化、法规化的轨道,党就会更好地发挥执政和领导水平,从而真正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0页。

[2]《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28页。

[3]《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340页。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156—157页。

[5]《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70页。

[6]《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5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8—309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0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1页。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7页。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9页。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9—340页。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1页。

[24]《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32页。

[25]《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33页。

[26]《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33页。

[27]《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7页。

[2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

[2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

[3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

[3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7页。

[3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9页。

[3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6页。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35]《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3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6页。

[3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5页。

[3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页。

[3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