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团结和命运需要一个团结的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

五 党的团结和命运需要一个团结的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

1997年初邓小平辞世,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深切缅怀他一生的丰功伟绩时,是抱着一种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的理性态度来表达心中的哀思的,这与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在担心一个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今天这种信心正是邓小平生前一直期望的,也是他的丰功伟绩之一。

经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了顺利交接。正是在实现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交接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了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一个团结的好的领导集体,需要江泽民同志成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新的领导集体寄予了殷殷厚望。

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强调说,“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12]“要取信于民,要得到人民对这个集体的信任,使人民团结在一个他们所相信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13]他还说,“我们组成的这个新的领导机构,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这是对我们第三代领导人最根本的要求”。[14]他语重心长地嘱托:

“进入中央最高层的每个成员,都要不再是过去的自己,不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因为责任不同了。每个人从自身的角度,包括自己的作风等方面,都要有变化,要自觉地变化。领导这么一个国家不容易呀!责任不同啊!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你们是要在第一线顶着干工作的,所以我今天要讲这一点。

“新的领导班子一经建立了威信,我坚决退出,不干扰你们的事。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很好地团结。只要这个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即使是平平稳稳地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关键在领导核心。我请你们把我的话带给将要在新的领导机构里面工作的每一个同志。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代。”[15]

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再次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一点所有在座的同志都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江泽民同志。开宗明义,就是新的常委会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从这次事件看出,工人阶级靠得住,农民靠得住,解放军靠得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也是靠得住的,但是如果中央自己乱了阵脚,那就难说了。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16]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商量他退休的时间和方式。谈话中他再次殷切期望大家能成为安定团结的榜样:“今天常委的同志都在,我希望你们给国际国内树立一个好的形象,一个安定团结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安定团结的榜样。我们是一个大国,只要我们的领导很稳定又很坚定,那么谁也拿中国没有办法。”“你们这个班子要搞好,关键是要形成集体领导。你们应该是一个合作得很好的集体,是一个独立思考的集体。要相互容忍,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包括相互克服错误和缺点。现在很需要一个这么好的集体,比过去更加需要。这个集体要有个核心。在历史上,我们有毛主席这个核心。这几年我们出现了两个领导人更迭以及通货膨胀这样的问题,因为有个核心,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江泽民同志应该成为你们这个集体的核心。”[17]

正是得益于邓小平的高瞻远瞩,才使得我们党从容自信地迈向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

[1]《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02—207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38—340页。

[3]《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44—348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7—149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3—84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2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3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9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2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4—255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5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6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9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9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0—301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0—311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7、318、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