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当中的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需要随时加以调整,或者说,应当不断地进行改革。恩格斯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0]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一般原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概莫能外。而对于我国来说,实行改革则有特殊的迫切性。这是因为,第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苏联在30年代确立的那种权力过分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被神圣化、凝固化,认为坚持那一套东西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违背了那一套东西就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结果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31]“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32]第二,“我们还有其他错误,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不是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可以说,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33]总之,照搬别的国家的模式也好,自己搞的那一套“左”的东西也好,都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必须彻底加以革除。这种改革,不是在旧体制范围内进行枝枝节节的修补,而是实现体制的转换,“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4]这种改革,也不是局部的改革,而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因此,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革旧社会基本制度的命,第二次革命是革我们自己搞的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命。两次革命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十几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改革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巍然屹立,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正是因为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改革,使社会主义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35]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看,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历史原因是长期以来思想僵化、体制僵化,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抵挡不住国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和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攻势。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东欧剧变不是意味社会主义制度不灵了,而是那种传统的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不灵了。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决定于我们能不能正确地通过社会主义改革而实现体制上的转变。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才能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