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立自主

(一)关于独立自主

按照各国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解决本国党和国家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邓小平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经验教训就是,各国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内情况,自己决定自己的政策,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才能取得成功。他在1980年5月31日的一次谈话时明确表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7]这就提出了确定对外国各党关系原则的基础。

邓小平之所以特别强调独立自主,是因为他把独立自主视作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正如他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所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的独立自主权利,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8]因为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和平共处,而且连自尊心、自豪感也不会有。正如他在1989年10月31日同尼克松谈话时所说的,像我们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立国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主张,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他曾指出,独立自主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983年4月,他在会见印度共产党客人时提出:“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画脚,是要犯错误的。”他以中国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为例说:“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结果。”由此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9]这是独立自主的最重要方面。

邓小平认为,独立自主还包括各国党要对本国和本国人民负责,而不是对某一个外国党或国际中心负责。要自己决定自己对国际事务的立场和主张,不要服从某个大党的外交斗争和政治需要。要自己管理自己党内的一切事务,反对任何外来干涉和控制。1986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指出: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我们也不赞成搞什么“大家庭”,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10]

坚持独立自主,就必须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本国经验与外国经验的关系、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在党际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同国际主义原则是一致的。邓小平在强调独立自主时,一贯主张我们党“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旗帜”,把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相统一。坚持独立自主,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共产党的经验和教训,相互学习是必要的。从成功的经验里可以得到启迪,少走弯路,从失败的教训里可以相互借鉴,减少损失。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验可以相互参考借鉴。”[11]坚持独立自主,不是不要外援,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