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邓小平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同步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的形成阶段。这个思想产生的历史起点仍然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从政治上来说就在于在这个会议上确定了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的错误思想,强调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的开始产生,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从党的历史文献看,包括邓小平讲话在内,以及根据邓小平有关思想起草的这样几个文献,对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的逐渐明确起了重要作用。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上述关于这个会议的重要思想和决策都写进公报中去了。在邓小平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

——1979年3月邓小平作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报告。这个报告第一次明确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而也明确提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的思想。并且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的概括,这可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思想的雏型。同时,第一次抽象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基本点的科学提法。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党的正式文件的形式确认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并把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思想纳入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内容。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7]这个总任务为后来关于基本路线的某些表述奠定了一个基础,尽管两个“高度”的提法被修正了。另外,“实行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来了。

——1984年10月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确定“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8]这是对改革的性质较早的完整表述。

——1985年8月邓小平发表的《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讲话,开始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串在一起讲了。他说:“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9]这里,包括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也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尽管当时没有概括出“基本路线”的思想,但“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已经联为一体了。这是基本路线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二阶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完整提出的阶段。这是在1987年1月底。鉴于当时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认为对全国人民都身受“三中全会路线之惠”的这个最亲切的政治概念——“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需要加以明确界定。于是提出:“这条路线的基本点是两条:一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条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两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不讲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搞活就没有方向,没有保证。不讲改革、开放、搞活,就不可能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讲一条,不讲另一条,不符合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中共中央还认为,对这两个基本点讲得最早、最多、最深刻的,都是邓小平同志;在一个中心之下的这两个基本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真谛”。[10]随后邓小平在3月8日的讲话中指出:“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我们的改革和开放都将继续进行下去。”[11]

1987年6月和7月,邓小平的两次谈话对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了深刻阐述。6月12日他在关于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是把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12]还说:开放,对外开放就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对内我们也开放,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照这样解释,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这就赋予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以新的涵义,使其更加开阔了。7月4日他在关于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从邓小平来说,鉴于推行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阻力较大,观念的转换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因此,他对两个基本点表述的先后次序作了调整。这主要是强调一个时期的工作和宣传的侧重点,而丝毫不意味着他对两个基本点的重要地位有所倾斜。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第一次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科学的概括,指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并且还说:“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3]这个科学概括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如十四大指出,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这次十四大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一字不差地重申了这个科学的概括。十三大的上述概括标志着党的基本路线完全形成。

第三阶段,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深化认识和强化教育阶段。十三大以后,邓小平不断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能改变,即使在1989年政治风波的严峻时刻,他都一再强调这一点。

——在1989年6月9日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的讲话中,他说:“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不对?两个基本点,即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我最近总在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错。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14]又说:“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错了没有?没有错。没有改革开放,怎么会有今天?这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应该说我们上了一个台阶,尽管出现了通货膨胀等问题,但十年改革开放的成绩要充分估计够。当然,改革开放必然会有西方的许多坏的影响进来,对此,我们从来没有估计不足。八十年代初建立经济特区时,我与广东同志谈,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但今天回头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讲这点,可能对我们以后制定方针政策有好处。还有,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再是绝不能重复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15]邓小平总结说:在过去十年,“我们的一些基本提法,从发展战略到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都是对的。要说不够,就是改革开放得还不够”。“以后我们怎么办?我说,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除了个别语言有的需要变动一下,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都不变。”[16]

——同年11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三世界南方委员会主席、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尼雷尔谈话时继续指出:我们将继续坚持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所谓一个中心,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基本点,一个是改革开放,另一个是四个坚持。十年前就是这样做的,只是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了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实现现代化之后仍需要坚持,永远不改变。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再次强调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他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17]这段话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右的干扰,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要动摇这条基本路线,人民不答应;“左”的干扰,否定改革开放,要改变这条基本路线,人民不放心。一个时期,人民忧虑,就是忧虑这条基本路线能否长期坚持。“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人民吃了定心丸。十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现阶段客观实际,是使社会主义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惟一正确路线。只要“永远不改变”这条基本路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就有了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