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建设要着重解决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问题

二 党风建设要着重解决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问题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风建设的实质所在。党风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集中反映在能否密切联系群众上。邓小平同志认为,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对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予以高度的重视。1951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30周年,他写了《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一文,对党执政以后,一些同志在胜利面前骄傲起来,遇事不同群众商量,官僚主义现象严重等深表忧虑,呼吁执政后党员应如革命战争时期一样同群众凝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系。1956年9月,他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把群众路线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加以着重说明。1977年8月,他在党的十一大闭幕词中,强调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把“群众路线”列为各项作风之首。1979年11月,他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老干部对年轻干部要传帮带,要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8]

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9]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决定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要确认,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而不是站在群众之上的官僚集团。它的所作所为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完全彻底地为着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它得以发展壮大的源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如果脱离群众,忘掉群众的利益,就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服务,为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秩序服务。就要做到不管能力大小,党把我们放在这里,就要实实在在地、认真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这里的群众生产、生活、教育、治安和社会风气等问题,操心尽力。一句话,凡是有关人民群众疾苦的事,都去关心;凡是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去解决。我们只有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才会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关键时刻才会挺身而出,直至牺牲自己而在所不辞。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要下决心解决当前存在的消极和腐败现象。例如,有的党员干部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跑官”、“买官”;有的“做官不理政”,对群众的意见、疾苦不闻不问,“办事得找他,找他又不办事”;有的为了树自己的“政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搞浮夸;有的搞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欺压群众;有的追求和模仿资本主义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公款吃喝玩乐,挥霍人民血汗;有的为私抓权,以权谋私,甚至敲诈勒索,与民争利,等等。对这种恶劣的反人民的作风,如不下决心、下大力气解决,将会国无宁日、党无宁日。党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就会因此而断送。作为一个政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难免犯错误,但最危险、最致命的错误,莫过于脱离群众,为人民所反对,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认为,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么,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同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创立时期一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和实践,需要人民群众的觉悟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实践表明,改革开放20年取得的成果,许多都是由基层创造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比如“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0]对此,可以说大多数领导干部是清楚的。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形势下,有些领导干部却习惯于自以为是,发号施令,不倾听下面和群众的意见,喜欢耍威风、摆架子,动辄前呼后拥,搞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更有的热衷于各种庆典、礼仪剪彩,奔忙在宾馆饭店、歌厅酒家之中。这些漂浮的作风,疏远了群众,淡漠了干群关系,以致有些决策部署、意见措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脱离实际。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11]现实中有些地方和单位的一些问题总是解决不了,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一些同志不走群众路线,不注意群众工作方法,不虚心向群众请教有关。只要你深入到群众中去走一走,认真地调查研究,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近年来,我们常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面临着新的考验。这种考验,实质上就是违背不违背群众路线,反映不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呼声、要求和愿望,与人民群众产生不产生共鸣,以及愿不愿为人民服务的。这个考验是十分严峻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告诫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的,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向人民学习,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时刻警惕不要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必须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意识形态,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柱,是政党和社会集团的思想和实践的基础,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凝聚性。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他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对目标和价值的追求。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这种追求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对世界的总看法和对社会的认同标准,来标定自己的行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12]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解决共产党人的人生哲学问题。就能明确我们入党、当干部为什么,生活的目的、要求是什么,执政、掌权干什么。就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在追求最大社会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毫无疑问,必然会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但作为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在今天,仍是推动社会进步、保持社会风气健康、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形势下不仅不能削弱破坏,还应大力继承、弘扬和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13]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在几十年奋斗历程中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大法宝。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盛衰兴亡。在执政的条件下,党可能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在政治上,不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在领导上,不再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上,不再把人民群众作为时代的主人;在依靠对象上,不再把人民群众视为党的力量源泉;在奋斗方向上,不再把人民群众为之奋斗、为之拥护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当群众在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作用的同时,又看到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一部分党员干部、甚至高级干部,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思想上对党产生疑虑,在行动上与党疏离,甚至造成严重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对立。因此,纠正不正之风,反对腐败,保持我们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政治本色,已成为当前加强党风建设的根本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