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实现干部队伍“四化”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在实现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方针。邓小平对这个方针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作过全面的深刻的论述。
实现干部“四化”,首先是要坚持实现干部的“革命化”。这是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所谓“革命化”,是指干部的政治标准,就是要使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思想作风。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四个现代化,理所当然的,我们的干部队伍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有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要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纪律。”[30]“革命化”的具体要求,按照邓小平的论述,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为发展生产力作出贡献;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要有坚强的党性,作风正派,坚持原则,不以权谋私,不搞派性和宗派活动,遵纪守法等。邓小平提出的这些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使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真正掌握在政治上可靠的人手里,保证党的基本路线能够卓有成效地贯彻执行。
所谓“年轻化”,是对干部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要选拔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这是邓小平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提出的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保持党和国家领导的稳定性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连续性,担负起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要求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也就是要求干部队伍“年轻化”。邓小平指出,老同志精力毕竟不行了,这是自然规律。有些事情需要争分夺秒地抢时间去完成,老同志在这方面显然难以适应。他强调,只有使干部年轻化,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才能使党和国家充满活力,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端。他在中央召集的一次干部会议上提出:“如果有一天在座听报告的同志中,四十岁左右的占了主导地位,那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31]他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政治家、经济管理家、科学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32]他还多次强调,年轻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期的涉及全局的战略问题;不是一个单位或地区的问题,而是涉及各行各业,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全党必须高度重视,要常抓不懈。
所谓“知识化、专业化”,是要求干部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邓小平强调:“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33]在粉碎“四人帮”不久,针对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的鄙视知识、鄙视人才的现象,邓小平就响亮地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他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34]他还指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35]他还说:“我们要开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36]“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37]按照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和要求去做,就能为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上述邓小平关于干部“四化”的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关于干部“四化”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他一方面强调要实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同时他又强调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并把革命化放在突出地位,把革命化作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前提,使干部队伍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要防止以革命化取代其他“三化”。因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化的的依托和保障。搞现代化建设,没有一支年富力强、懂专业、会管理的干部队伍是不行的。只有“革命化”,没有其他“三化”,党就不能有效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样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他强调,今后选择干部,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队伍”。[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