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后——毛泽东廉政思想的成熟与发展阶段

(三)建国前后——毛泽东廉政思想的成熟与发展阶段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夕,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在全国执政的严峻考验面前,毛泽东对廉政问题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在理论上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述,使他的廉政思想得到了成熟与发展。其主要标志是:

1.在理论上毛泽东提出了反腐防变的思想。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报告。在《报告》最后部分,他高屋建瓴地系统阐述了关于加强执政党党风建设和反腐防变的思想,号召全党要克服骄傲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他科学预测了无产阶级执政后所面临的主要危险,深刻论述了克服这些危险的方法,揭示了反腐防变的深远意义,为全党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建国初期,他撰写了许多文章、书信论述廉政问题,使他的廉政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在廉政制度建设上,毛泽东开始了全面探索。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规定: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制止一切歌功颂德现象。建国之初,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共同纲领》,在其中的第十八条,明确规定要“严惩贪污”,这就把廉政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写进了新中国的临时宪法中。1952年4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该《条例》对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罪行,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规定了明确的处理办法。以上这些规定、法律条文以及条例,对反腐倡廉斗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在以后的实践中,毛泽东虽然过多地强调用群众运动的办法解决廉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制度建设,但他在建国前后所进行的这些探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党后来制定一系列关于廉政方面的政策、条例和法规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3.毛泽东的廉政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建国之初,毛泽东高度重视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他发动并领导了大规模的全党全军整风运动、整党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以及禁烟禁毒和取缔卖淫、赌博等全国性的群众运动,使旧中国的种种污泥浊水在短短几年间便被荡涤干净,新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实践证明,毛泽东的廉政建设思想是对我们党几十年廉政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我们党目前所进行的反腐倡廉斗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