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干部队伍“四化”思想的形成
完全可以说,邓小平关于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思想,是一贯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大体上可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6年党的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一时期,邓小平以解决干部队伍“年轻化”为开端,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思想开始萌芽。
早在5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提出要培养新干部,注意干部年轻化的问题。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革命的事业总是不断发展的,需要的干部总是不断增加的,而老党员的数目又总会是不断减少的,既然这样,如果我们不坚决地放手地使用经过选择的新干部,除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害以外,还能有什么别的结果呢?”[18]1961年,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听取冶金工业七年规划汇报时的讲话中又强调,要大批提拔年轻的技术干部。他说:“提拔的条件主要是根据专业技术水平,政治条件是不反对共产党,忠于祖国。共产党员专业技术不合格的也不能提。”[19]1963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邓小平曾主持中央书记处多次开会讨论培养新生力量、更新干部的问题。他提出,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关系全局性和革命长远利益的战略问题。1964年,邓小平在《关于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干部年轻化的任务。他指出,干部年轻化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带有方针性质的根本问题,要让比较年轻一点的、政治思想好的共产主义者来接班。“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十分关心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如在1975年邓小平重新出来主持中央工作期间,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和“四人帮”的破坏,毅然提出了全面整顿的任务。他提出:“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20]“要在整党的基础上挑选干部”,[21]“要选一些比较有实际经验的稍微年轻一点的干部进领导班子,五十岁的、四十岁的,能有更年轻一点的就更好”。他还说:“选到了要好好培养。”[22]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冒很大风险提出来的,表现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坦荡胸怀。他的这些思想为后来干部“四化”方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0年的“8·18”讲话。这个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整顿领导班子的过程中,提出了解决干部青黄不接,选好接班人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干部“四化”的思想。
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肆意篡改和歪曲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惟贤的干部路线,结帮营私,残酷迫害大批革命干部,造成干部队伍的严重不纯。因此,清查林彪、“四人帮”帮派体系,整顿好各级领导班子,就成为拨乱反正,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紧迫而重要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1977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强调:不能让参与“四人帮”阴谋活动的、风派、溜派、搞“地震”的等11种人混进领导班子,已经进入领导班子的要坚决地调整出去。1978年12月,在为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又重申:“对于那些搞打砸抢的、帮派思想严重的、出卖灵魂陷害同志的、连党的最关紧要的利益都不顾的人,决不能重用。对于看风使舵、找靠山、不讲党的原则的人,也不能轻易信任,要警惕,要教育,要促使他们改造世界观。”[23]他还提出:用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他号召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还要学经济、学科技、学管理。这些思想表明,邓小平在强调用人的政治标准的同时,也开始注重选拔任用中青年干部以及干部要有搞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等业务标准。
粉碎“四人帮”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愈来愈突出。从年龄结构上看,据统计,当时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年龄平均约65岁;1982年机构改革前,国务院各部委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为63岁,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为62岁多。省部级领导干部中50以下者仅占总数的15%,相当一批干部连8小时工作都难于坚持,根本无法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从文化程度上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只有9%的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高达70%以上。80年代初,干部文化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全国两千多万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而初中和高中、中专程度的则各占40%。从专业结构来看,“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多,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少”,[24]特别是搞经济建设、搞教育、搞科学、搞政法的专业人才更缺乏。因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突出强调,选拔干部要选懂行的和比较年轻的。1979年7月29日,他在接见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中说:“现在摆在老同志面前的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选拔年轻人,选一些年轻的身体好的同志来接班。”[25]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又提出:“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队伍。”[26]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明确概括地提出了干部“四化”方针。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组织上迫切需要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27]同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并对干部“四化”方针的内容作出了完整的概括和表述,他说:“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28]
第三阶段,从“8·18”讲话提出干部“四化”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干部“四化”方针明确载入党章,实现干部队伍“四化”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基本方针。
这一时期干部“四化”方针已作为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内容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确立下来,并载入这一时期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之中。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29]这是干部“四化”方针第一次载入党的重要文献中。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写入了政治报告和党章之中。之后,中央坚持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使党的干部队伍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