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凸凹性与拐点
第四节通过导函数研究了可导函数的单调性.考察函数y=x2与y=(见图3-9)在(0,+∞)上的图像时可知,虽然二者均为严格增函数,但二者的弯曲方向不同,前者向上凹,而后者向上凸.这一节研究函数的这种凸凹性.
图3-9
若f(x)为上凹函数(见图3-10).观察其图形不难发现其定义域内任何两点x1,x2(x1<x2)所对应的曲线上面点A(x1,f(x1))B(x2,f(x2))之间的弦AB必然位于曲线上方.容易写出弦AB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图3-10
以上位置关系表明对于任何x∈[x1,x2],x在弦上的函数值g(x)不小于x在曲线上的函数值f(x),即
f(x)≤g(x), x∈[x1,x2].
由于[x1,x2]上任何一点x可表示为
x=λx1+(1-λ)x2, λ∈(0,1),
则x在弦AB上的函数值为
x在曲线上的函数值为
f(x)=f[λx1+(1-λ)x2],
从而有
f[λx1+(1-λ)x2]≤λf(x1)+(1-λ)f(x2).
用这个不等式定义上凹函数,并类似定义上凸函数.
定义1 设f(x)为区间I上的函数,若对I上任何两点x1,x2和任何实数λ∈(0,1),总有
f[λx1+(1-λ)x2]≤λf(x1)+(1-λ)f(x2),
则称f(x)为I上的上凹函数.如果总有则称f(x)为I上的上凸函数.
f[λx1+(1-λ)x2]≥λf(x1)+(1-λ)f(x2),
定理1 f(x)为区间I上的上凹(上凸)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对I上的任何三点x1<x2<x3(见图3-11),总有
图3-11
结合图形不难理解此定理的几何意义,在此不再赘述.
证 只证上凹函数的情形.
(必要性) 设x2=λx1+(1-λ)x3,此时λ=.由上凹函数定义知
从而有
(x3-x1)f(x2)≤(x3-x2)f(x1)+(x2-x1)f(x3),
将左端x3-x1换为(x3-x2)+(x2-x1),整理后便得式(1).
(充分性) 在I上任取两点x1,x3(x1<x3),在(x1,x3)上任取x=λx1+(1-λ)x3,λ∈(0,1),此时λ=
由式(1)易得
(x3-x1)f(x)≤(x3-x)f(x1)+(x-x1)f(x3),
两边同除以x3-x1,得
f(x)=f[λx1+(1-λ)x3]≤λf(x1)+(1-λ)f(x3),
即证得f(x)为上凹函数.
同理可证,f(x)为区间I上的上凹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对于区间I上任何三点,x1<x2<x3,有
定理2 设f(x)为区间I上的可导函数,则f(x)为I上的上凹(上凸)函数的充要条件是:f′(x)在I上单调递增(递减).
证 只证f(x)为上凹函数的情形.
(必要性) 设f(x)为区间I上的上凹函数,则对于I上任何两点x1,x2(x1<x2)及任何x∈(x1,x2),有
从而有
即f′(x)在I上单调递增.
(充分性) 设f′(x)在区间I上单调递增,任取区间I上三点x1<x2<x3,在[x1,x2]与[x1,x3]上分别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则存在ξ∈(x1,x2),η∈(x2,x3),使得
由以上定理知,f(x)在I上为上凹函数.
由以上定理可直接推得以下推论.
推论1 设f(x)在区间I上二阶可导,则f(x),为I上的上凹(上凸)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f″(x)≥0 (f″(x)≤0), x∈I.
设f(x)在区间I上连续,x0为I的内点.如果曲线y=f(x)在经过点(x0,f(x0))时,曲线的凸凹性改变了,此时称点(x0,f(x0))为曲线y=f(x)的拐点.
若函数f(x)在区间I上可导且(x0,f(x0))为曲线y=f(x)的拐点(x0为I的内点).由极值的第一充分条件易知,x0为一阶导函数f′(x)的极值点;若f(x)还在x0有二阶导数,则必有f″(x0)=0.故拐点在二阶导数不存在或等于0的点中产生.
例1 求f(x)=(x-1)x2的凸凹区间及拐点.
3
解 该函数在第四节中讨论过其单调性与极值.同时,
故当x=0时,f″(x)不存在;x=-时,f″(x)=0.凸凹区间及拐点列表如下.
故曲线的上凹区间为(-,+∞),上凸区间为(-∞,-
),拐点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