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彩绘》一课随想

《竹子彩绘》一课随想

蔡慧芳

“竹,有节,有千节,虽清瘦,却挺拔,风过不折,雨过不蚀,千磨万击仍坚韧。君当如竹,坚韧不拔显气节。”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段公益广告词,我颇为喜爱。我爱竹,更爱竹之美。

我的家乡是湖北省最有名的楠竹之乡——咸宁,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翠绿欲滴的楠竹。

嘀嘀嗒嗒的春雨交响曲奏响了,林中那铆足了劲向外钻的竹笋娃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夏季炙热的阳光让楠竹绿得更加蓬勃;秋风吹过,竹枝只是稍稍随风而动,却依然那么笔直,那么绿;利刃般的北风,鹅毛般的大雪也没有让它弯腰。它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的精神,吸引了无数的诗人、学者、画家,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竹子的喜爱,关于竹子的文章和绘画已经数不胜数。

宋代苏轼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土俗不可医。”革命家方志敏则说:“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从古到今,文人墨客都喜爱竹,喜爱以竹抒发情感与意志。

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欲望,而且也成为他们推崇的楷模。所以,我国传统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

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渭,清代的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家。

我爱竹,对竹有种特殊的情感,时常也画竹,用竹做些小工艺品。在一次欣赏蛋彩作品时,突发奇想:人们在蛋壳上画、在石头上画、在人体上画,能不能在竹子上也来试试呢?于是,我经过多次实验,总算有了经验。原来,在竹子上彩绘还不是那么简单,要将竹子做些处理才可以。新鲜竹子有水分,上色后不久会脱落,所以要烘干,或用一些已风干的竹子。有竹青也不行,太光滑附着力不强,颜色上不去,所以还要去掉竹青,画好后还要上一层清漆起保护和美化作用。我做了大量不同造型的竹子彩绘作品,觉得还很满意。我想,这是课本上没有的,在我们咸宁,地处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竹资源,孩子们对竹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竹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于是,我准备把我的想法带进课堂,我精心设计了《竹子彩绘》这节课,让学生体验一下,让这新鲜事物走进我们的美术课堂。我用赏竹,了解竹生活用品,欣赏竹工艺品等,让学生们认识竹,了解竹,爱竹。

在上课前,我特别安排了一节预备课——赏竹,孩子们在竹的世界里,那满眼的绿让他们惊喜、赞叹。在这里,孩子们看到了新竹与老竹,了解了竹的生活特性及形态,通过与乡间老农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他们更深刻认识到竹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上,我准备了大量的与竹有关的竹艺品。如竹根雕、竹拼等,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浓厚起来,争先恐后地上讲台观看、触摸。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讲不同于这些竹工艺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竹子彩绘,向学生们展示了大量的范作,并详细讲解其步骤,如烘干(或风干)竹子,去掉竹青,创作,再上色,最后上清漆。学生对这一新奇的绘画方式兴趣盎然,看到我准备的各种竹材料,学生们摩拳擦掌,展开了小组讨论,并制订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有的甚至以组为单位,每个人画其方案的一部分,最后竟拼成了一幅大型竹子彩绘作品。我惊叹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整个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当地的竹资源,采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在竹子上作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而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因此,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小学美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热爱美术,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