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高理解能力

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高理解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特征,数学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小学生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直观展示、引导讲解,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让生活现象成为学生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载体,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不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使数学学习成为“生活—数学—生活”的良性循环,实现学习和生活、学习和运用的统一,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你最近在家里有没有帮父母买什么东西?每件商品的价钱是多少?买了多少?共付出多少钱?让学生认真思考,看看所说的事情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最后归纳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这样,学生对这个数量关系式的由来理解了,也就容易记忆,懂得运用。教师进一步结合这一知识点在生活中的运用布置作业:假如现在每位学生都有20元钱去买铅笔盒、圆珠笔、笔记本3种文具,请你调查同样的文具在批发门市和超市价格的差别,然后计算出在这两个地方分别能卖到几件文具?比一比,谁的购物计划最合理?这样的作业虽然超出了课本知识的难度,但是它的探索性、实践性、趣味性,都在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反复对比、思考,在运用中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