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求知欲

一、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求知欲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实现由生活现象到知识学习的自然过渡。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一组三角形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老式自行车的结构、“土木”结构的房屋的房梁、建筑中“人字形”的屋顶、高压电线杆的支架、空调支架、照相机的三角支架、篮球架的支架等。然后设疑:人们为什么会这么钟情于三角形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在学习了“圆的特征”后,向学生提问:我们是通过折叠的方式找到圆心的,我们常见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都是圆的,但是它们都无法折叠,我们如何利用别的方式找到它们的圆心呢?学生通过讨论,很快想到了轴所在的位置就是圆心。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问题:请你想办法找到你家使用的脸盆或锅具的圆心,寻找尽可能多的办法。这一问题立刻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学习热情高涨。这种培养学生自觉将数学学习和生活应用联系起来的学习方法,实现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灵活化、探究化,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动手操作的特点,极大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