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与阅读
程 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语文课要做到生动有趣,触发学生进行合作阅读,情境的创设是关键。给学生空旷的阅读场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协调课堂教学进程,如此便达到了教学目的。
每一篇课文蓄意地营造一个好的情景,势必会给整个课堂带来生机,推动学生的阅读进程。如在教“家国之思”之类的文章时,有意识地提出一些似让学生反馈的问题,待形成共识之后,再触发学生去理解“家国之思”的主题内涵。这样,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便产生了,学生便会在问题中进行阅读思考,那么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会变得更加强烈。当学生在潜意识间有了情感因素,阅读就会深入下去,情境气氛随之会充满整个课堂,其结果定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去思索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国思乡之情的。
课堂教学产生良好效果还取决于双边活动的开展,这又是阅读与情境协调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使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变主动地参与到探寻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寻求答案的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学生自主地阅读,参与问题的探究,双边活动才有意义。
教学情境的设计应当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教师“教”的情境,这一环节教师将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更直观形象风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二是学生“学”的情境,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更自觉、更主动地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更加宽松自主的情境中独立地进行阅读理解和阅读探究。这两个情境的创设与实施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进行,共同发挥作用。
如教学《祝福》一文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深深同情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社会根源),在分析讨论了祥林嫂死因之后,阅读探究中又设编了一个小问题: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为车祸失去了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关于这一个问题的看法是否合适的研究,众多学生只局限于人失去亲人所产生的痛苦,未经过深刻思考便贸然做出判断,其结果可想而知。鉴于此,课堂上必须进行适当的情景创设,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机地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在“学”境中的主观性,通过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那么课堂中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