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形结合的习惯
苏海波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四种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对于所研究的数的问题,有时可研究其对应图形的性质,帮助理解使问题得以解决(以形助数);或者对于所研究的图形问题,可借助于对应图形的数量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以数助形),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称之为数形结合思想。华罗庚先生曾指出:“数缺性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那么,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到底是否像华罗庚先生描述的那般重要呢?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2版)》中的内容标准指出:“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要想学生将来能够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运用得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我们应该从现在——小学阶段开始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打好基础。那么,在小学阶段数形结合思想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渗透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1.数形结合思想在学习“认数”中的运用。在一年级学生学习认数时,学生对数字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对于图形或者实物接触得比较多,相对来说要敏感些,这时,可以借助图形或者实物来直观、形象地描述数字,将抽象的数字转化成具体的图形或实物,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更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理解数字的意义。
2.数形结合思想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中的运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还处在一个很低的阶段,而且刚接触数学,对数字和算法也很不敏感,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以形助数”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如:
5 + 3 =
△△△△△ △△△
一共是8个△,所以5+3=8,这样可以使学生很直观、形象地理解加法运算就是计算两个数量合在一起是多少,让学生能够很轻松地理解加法运算的算理,使学生更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3.数形结合思想在学习“分数”中的运用。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对于刚接触分数的学生来说,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常采取图形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和认识分数,这样学生通过图形的直观描述,就很容易理解,学习起来就很轻松印象也深刻。如:
第一个图: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占其中1份,就是。
第二个图: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占其中5份,就是。
这样通过图形帮助理解,可以轻松地让学生认识分数,并能很好地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4.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植树问题”方面的应用。学生在解答植树问题时,可以采用线段图来帮助解题,这样可以大大避免出现错误,还可以很直观地通过图形来理解中间的道理。如:
植树节到了,学校组织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每10米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通过线段图,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数出有10个间隔,却有11棵树,学生就很容易知道:棵数=间隔+1。那么,这一题的解就是:100÷10=10,10+1=11(棵)。植树问题的类型比较多,学生常常会把公式弄混淆。我们也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思想用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记忆。
5.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行程、工程”问题方面的应用。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是小学阶段两个重要的问题,题型比较多、比较杂。学生在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题型时,常常不知道怎么下手,没有思路。此时,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思考,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如:
一辆公共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到中途休息的时候发现行驶了全程的还差20千米,已知剩下的路程是已经行驶路程的5倍,求全程有多少千米?
通过线段图,我就可以很直观的分析到,对应的是20千米。那么要求全程就很容易了,
,
。
以上谈到的是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的几个方面,可见,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启迪思维,拓宽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优势,引导学生在解题研究中多利用图形来帮助分析、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为以后数学的学习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