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融入生活

让数学融入生活

樊春晖

记得小时候,老师教过我许多数学中常使用的单位,有长度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那时候学这些单位的时候,老师只是要求我们死记下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对于这些单位到底代表多少,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不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对于1吨有多重、1千米有多长,1平方米、1公顷到底有多大,我更是云里雾里怎么也想象不出来,怎么也搞不清。

直到渐渐长大,才弄清了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量,实际代表多少。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累积才慢慢懂得的。回想起来弄清这些知识真是花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现在我成了一名数学老师,不能让我的学生再像我原来一样花很长的时间去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了,而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去感受数学,真正体验数学。

为了让每个孩子弄清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让学生找到直尺上的1厘米跟自己的指甲盖比一比;量出1分米的纸条跟自己的一拃比一比;伸直自己的双臂跟老师的米尺比一比。学生终于明白,原来1厘米大约只有指甲盖那么宽,1分米大约只有我们的一拃那么长,我们的小手臂伸直大约就是1米。每天回家量一量家里冰箱、电视机、桌子、毛巾、牙刷等物品的长度,并使用合适的长度单位。可是要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在课堂上就很难做到了,于是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艺术长廊,告诉学生艺术长廊长100米,号称“百米艺术长廊”,同学们在长廊上走10趟就是1千米了。通过实地走一走,学生感叹:“呵,1千米原来有这么长呀,我足足走了12分钟。”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学生在后来学习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的时候就很少出错了。

在学习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时候我想了很多办法,学生还是想象不出1克、1千克、1吨到底有多重。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质量单位多为“斤、两”,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不一样,很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记录5个物体和它的质量。通过实践,学生了解到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初步懂得轻的东西是用克来作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作为单位。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2分或1角的硬币,感受1克的重量,然后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出示学生调查收集的用克作单位的物品,体会100克、500克的重量。

学习1千克时让学生每人带了1包500克的食盐,问: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们马上将两包盐放在了一起,掂一掂,体会1000克有多重,接着我板书1000克=1千克。问题: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巩固千克这个常用质量单位时课前学生已经记录下自己的体重,同桌互相背一背,抱一抱,感受一下30千克左右的重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吨”这个大的质量单位是最难理解和感知的。我就让学生先抱一抱你的好朋友,感受他的重量,再让学生想一想大约30多个同学会有多重,1吨就相当于我们班30多个同学的重量。学生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哇塞,1吨有这么重哇!”我心里一松,真好!总算弄明白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数学单位,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学习了什么数学单位就用这些数学单位说话,比如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就让学生说“我今天用长约6厘米的牙刷刷的牙,用长约30厘米的毛巾洗脸”。学习了质量克与千克后,就要求学生用克与千克说话如“我今天吃了个重约100克的苹果,背了重约2千克的书包上学”。学习其他数学单位也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道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数学单位的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发现数学的奥妙,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情景、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学生兴趣高昂,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