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与教师自我充实
孙 华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那么,怎样去搞好我们的课堂教学呢?
当然,搞好课堂教学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多用启发式,反对灌输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相容、教学互动;起点低、步子小、反馈快……怎样搞好课堂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个和尚千个法”,莫衷一是。但是,其中教师的不断自我充实与否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个道理,恐怕就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宋代文学家苏子由曰:“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是著名的为文“养气”说,指出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人首先要善于“养气”。这句话大致可以借用来描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自我充实的关系吧!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课堂教学虽然不可以教而能,而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思想内涵、艺术修养、学识气质、知识水平、生活经历、人生感悟、精神力量等这个“气”是可以不断“修炼”养成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课堂教学”这泓池水鲜灵见底,就得“不断自我充实”这个源头活水常来不枯。由此可见,教师的不断自我充实对于搞好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教师的社会本质,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我校的“自信”教育思想,都从客观上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不断自我充实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这里姑且摒弃其他因素不谈,也不妄言其他学科,我想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来谈谈,尽管不是行家里手,也没什么真知灼见,虽然声音不及鹦鹉动听,但倒是自家本色,也算是一种拙见。对照其他学科来说,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大概可以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吧!
要搞好课堂教学,先要搞清该学科的特点,然后考虑其课程目标是什么,需要培养出怎样的学生,结出什么样的教学成果。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自身实力如何,是不是打铁本身硬,是满足已有的学识而止步不前还是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之前要考虑的大事!
那么,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因此,语文教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己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走出社会学以致用,做到基本的字认得,常用的字用得,拿起东西看得通、读得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就行了。另外,语文应该是热爱,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人,便会有诗情,便会有语文。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或是猛呼抗争,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语文的确是精神万象。语文教学要完成这么一个目标任务,教师务必要怀着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以一颗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进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挚爱心去孜孜不倦、兴味盎然地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试想,教师如果不好好充实修炼自己从而具备丰富的知识、过人的才智、崇高的思品,又怎能驾驭课堂,胜任语文教学的大任,又将如何充当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啊!
根据语文实质,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涉及面广,训练的内容颇多,多种能力亟待培养,但主要是阅读和写作教学。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出主题,只有读出了主题,才算读懂了课文,才能解决课后习题,因为一切问题都是围绕主题设计的,其次才是学习文章的语言、写作方法、感悟思想价值、借鉴写作。教师的教也无不都是围绕课文的主题引导、分析、拓展、总结。但教师要能透彻地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和重难点也绝非易事,因为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语文教材从多角度考虑文化构成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如: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外民族、本国、外国,多种价值观特别是现代价值观,情感、理性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知识全面、思想深邃。而我们大都不是教学全才、知识水平有限,如果不认真备课,注重“养气”,就会在课堂上本末倒置,浑浑噩噩,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最后不了了之。不是么?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充实历史、地理等知识,怎么把握作品所揭示出的一定社会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读,是吸取营养往肚里添东西,含英咀华,其乐无穷;写,是从肚里挖东西出来,搜索枯肠,是苦事,也是乐事。一句话,读终究是为了写,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最终都体现在写作上,而学生大都害怕作文,怯于写作,由此,教师要搞好作文教学,先得自己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积累成千上万的词汇,博览古今中外的书籍,精读几部甚至十几部名著,不背诵记忆上百篇美文,几百副对联,上千首诗词……一学年不写十几篇文章(日记除外),又拿什么去指导学生、提高学生,让学生对写作自信起来呢?去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下起来了,我特地去武汉听胡明道老师的作文课,胡老师指导学生写“雪”的文章。我不仅钦佩胡老师课堂上漂亮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形象,更被她生动的语言、绝妙的口才、丰富的感情所感动。当学生面对飘飘洒洒、翩跹起舞的雪兴奋不已而又感到缺乏语言来形容的时候,胡老师便熟练地背诵《三国演义》中“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水浒传》中“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的句子和唐诗中写雪的诗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及自己的“流水”作文《雪》给学生听。学生们振作起来了,一个个充满了自信,似乎一下子有无穷的话说,都渴望释放一下心中几乎要蹦出来的情感。于是,纷纷拿起笔,一气呵成,写得十分成功。语文课堂教学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课堂上语文教师准确、生动的语言,随口而来的绝妙口才,高屋建瓴的思想,秀外慧中的文学气质,石破天惊的精神力量等因素给学生带来美的熏陶,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驱动力,从而产生的良好课堂效应,都与教师平时的不断自我充实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要想搞好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就得不断地充实。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据此可以举一反三,语文如此,其他学科也概莫能外,只是学科特点不同罢了。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不但要充实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其他各科知识,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另外,不但要学有字书,还要学习无字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林林总总的知识,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社会人生大书,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读通啊!“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我,才能有雄厚的资本去给学生“一杯水”,才能有不竭的源泉活水去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成功地搞好我们的教学。“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宇宙无穷,而生命渺小,人生短暂。同志们,让我们怀着对学生、对学校、对事业的无限热爱,抓紧时间,静下心来,少说多做,不断地充实自我,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搞得更好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