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生活中的数学,拓展数学知识
应用是学习的最高价值,只有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体现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教材增加了数学课外活动,这种由内容学习向课外应用的延伸,是数学生活化的具体体现。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建设性地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常见的生活问题,实现数学学习和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运用的过程中,还能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发展性学习。
教师要善于以生活、家庭问题为切入点,设置探究性问题。比如,某商场节日实现返券促销,购物满100元,赠20元购物券,购物券需在活动期间使用。假如某位顾客在这个商场预算好自己将要消费的商品价格各是:520元、230元、198元、90元。如何安排购物组合和购物顺序最划算?比平时购物能节省多少元?再如,某假日让学生对用“煤气”和“电”哪个更便宜这个生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先了解:电饭煲每小时用电量为0.8度,每度电0.56元;煤气1罐是108元,大约可以烧60小时。再通过实践:电饭煲每次烧饭需30分钟,花费0.56×0.8×0.5≈0.22元;煤气每次烧饭也要30分钟,花费108÷60×0.5=0.9元。最后结论:用电比用煤气烧饭更便宜。这样很具有现实意义、便于实际操作的数学知识运用,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不但能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还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弥补学生课堂学习对知识认识的不足,对所学知识不断加深认识,并巩固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
总之,利用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再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学方向,也是数学学习的新模式、新探索。这种新教学理念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结合教材的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新的探索和适当的调整,时刻保持数学学习与生活同步,数学学习与时代发展同步,数学学习与学生求知需求同步。以数学学习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思想意识的发展,用生活中的数学撞击学生心灵,让生活和数学碰撞出时代的火花,带动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领略数学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并进一步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