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孙惠明

12月8日,我走进了陈霞老师的《走近古诗》观摩课课堂。

到了新会议室,我的心境一下子不同起来。以往听课,听者主要是老师,这次会场坐得满满当当,有很多家长应邀而来。我看到家长们相互打着招呼,显得格外兴奋。我也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不是吗,我既是听课教师,又是学生家长,怀揣着两种身份,既能领略陈老师上课的风采,又可以看看小孩上课的表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这堂课的容量很大,有两节课的课时,听完课后,我感想很多,觉得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陈霞老师设计的课堂形式活泼,扣人心弦。这节观摩课采用了竞赛形式,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六位同学作为主要答题人。答题人后面是本组其他学生。先是抢答题,然后是必答题,最后是选答题,如此循环两轮后,进入“十大背诵大王”决赛。陈老师做了许多精心准备,从电子显示屏上的答题课件可以看得出来,画面精美,紧扣古诗意境。在抢答时,气氛活跃,现场十分紧张,有些小选手答不上来时,观众都在位子上想说出来,参与度很高。特别是有两个组比分相近时,其中一个组的种子选手雷雨樵先声夺人,小组成员欢呼的场面至今还记得。随即,该组比分一路领先。真可谓扣人心弦!

其次,全班动员,参与面广。五(1)班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看到的是他们兴奋的笑脸,听到的是他们激昂的声音,难忘的是他们举起的如小树林般的手臂。在随机抽答题中,关注了全体学生。陈老师在讲课之前,一直在班上坚持鼓励学生背诵古诗70首。我的小孩书本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小枫叶,每一片叶子是老师对孩子的肯定,每一名学生的古诗扉页上都有,他们诵读诗歌的热情很足很足。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这次观摩课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从平时的积累做起。只有长期坚持诵读古诗,这节课才吸引人,才有看点。

最后,关注全体,积极性高。在整节课中,陈老师关注了全体学生,几乎每一名学生都展现了自己对古诗的了解。特别是主持人胡天宇,在课堂上表现从容,每一环节与陈老师配合得很好,最后还得了“背诵大王”的称号。在一道题中,要求回答有关荷花的一句诗,正确答案应该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一位选手却答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陈老师以激励为主,加了分,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积极性。

这是一节上得很成功的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欣赏完观摩课,我还久久地回味着。未到实验小学任教前就已听说陈老师的参赛课《骆驼和羊》讲得很好,那时她还很年轻,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后来听过她讲的习作《好吃的水果》,还有班队课《诚信》等,每一次课都有许多闪光点。像这样邀请家长来听课,在我们老师中还是不多见的。

那么,陈老师为什么成长得这么迅速呢?她的灵感、创意的源泉从何而来?为此,我做了一番了解,陈老师长期坚持阅读教育教学的书籍,热心参与教学研究,教有所思,教有所悟。同时,她的教学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她一方面能立足于教参,以语文课标为准,另一方面还能自我创新,从课外书、影视节目中搜集教学素材,加以整合,具有时代气息。例如,电视台有一个《一站到底》的抢答节目,陈老师把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上,学生上课的思维大大激活。再如,她依据实际学情,对每册课文授课顺序进行调整,孩子们称之为“跳着上”,使语文教学更为灵活,也锻炼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为天下先,敢于“吃螃蟹”。在教学研究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多想点子,勤于创新。只有老师有了活力,才有可能把学生带动起来。打造活力课堂,做一名魅力教师,让每一名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