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不同模式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神灵自然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底下,人们的社会时间和科学认识都很有限,对于生命现象和疾病也知之甚少,健康被视为神灵所赐,以获得生存、保护和延续生命为目的。并且认为,人的健康反映在四种液体自然协调与否上,即“血液、黏液、黄胆、黑胆”四种液体配合正常就健康,否则就会生病,人病了无法医治应求神问卜。这就是早期神灵自然医学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医学亦逐渐步入了实验阶段,建立了以生物机体和机体的生物性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疾病,认为健康是生物学上的适应。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健康被简单地定义为“无病、无残、无伤”,诚如贝克尔所说:“健康是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定的状态,它的特征是有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但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便明显地暴露出来,它不但不能很好地解释现代医学发展提出的一些新问题,而且束缚了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现代医学、社会学研究成果给了人们许多新的启示。人们发现,由理化、生物刺激所导致的疾病的死亡率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溃疡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则明显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死亡率已在十大死因中居前三位,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另外,政治、经济、战争、教育、居住、职业等社会因素以及冲动、孤独、紧张、恐惧、忧虑等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仅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众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注重社会、心理、行为等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这种新的健康观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立足于躯体、社会和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完整人的角度赋予了健康概念更为丰富的含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病或不虚弱。”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过程,意味着不断适应变动不止的生物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