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生素B12

五、维生素B 12

(一)理化性质

维生素B12又名氰钴胺或钴胺素,外源因素,分子结构复杂多样。维生素B12在化学上多指氰钴维生素,是深红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水,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较稳定,水溶液中120℃高压蒸气下20分钟亦极少破坏,水溶液中有重金属,氧化剂,还原剂存在时很不稳定。维生素B12见光易分解,应遮光保存,在碱性溶液中易破坏,稀酸中可转变成维生素B12,强酸可使其分解。

(二)维生素B12的食物来源

维生素B12由消化道某些细菌或土壤,海洋中的微生物合成,特异地存在于动物内部器官和肌肉中,肝、肾、瘦肉、鱼、牛奶、蛋白、蛤蜊是维生素B12的较好来源。用发酵法可工业化生产维生素B12,临床上常用的有氰钴胺、羟钴胺和甲基钴胺。

(三)维生素B12的生理功用与作用机理

维生素B12在体内可促进红细胞的发育成熟,维生素B12缺乏时,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差,这种情况就会产生贫血。

维生素B12还参与胆碱的合成,胆碱是脂肪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缺乏B12它就会产生脂肪肝,影响肝功能。故肝病患者正常补充维生素B12,以防脂肪肝的产生。

脱氧腺苷钴素又称辅酶B12,它以辅酶的形式参与甲基转移作用。辅酶B12接受四氢叶酸递来的甲基,生成甲基B12,后者再将甲基递给甲基受体。

维生素B12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提高叶酸利用率,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缺乏维生素B12,N-5甲基四氢叶酸大量堆积,造成叶酸缺乏,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即恶性贫血。

(四)维生素B12的需要量

由于我国缺少维生素B12缺乏和营养状况的调查研究数据,参考国外资料,于近期由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B12适宜摄入量,具体是7岁儿童为1.2微克/天,11~14岁为1.8~2.4微克/天,18岁及成年人为2.4微克/天。

维生素B12可影响到最大有氧能力和亚极限运动能力,但运动员一般不缺乏,只有完全素食的运动员应注意适量补充维生素B12

(五)维生素B12缺乏症临床表现

维生素B12缺乏时,除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外,还伴有脊髓后柱和侧柱变位,引起周围感觉障碍,出现口、舌、咽等部位炎症。

维生素B12缺乏病可因缺乏“体内因素”而产生。这种“体内因素”是胃液中一种黏蛋白,能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若“体内因素”缺乏时(如全胃切除、恶性贫血病人)、维生素B12不能被小肠吸收,引起维生素B12缺乏,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即恶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