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类营养
谷类是植物的种子。可以食用的谷类有很多种,在我国主要是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和小米。谷类食品在我国膳食构成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物,也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含糖高达70%~80%,主要成分是淀粉,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谷类中蛋白质含量为7%~16%。一般说来,谷类的蛋白质中都缺乏赖氨酸而亮氨酸又过剩,这就使得谷类蛋白质营养价值不高,不能将谷类作为蛋白质的唯一来源。弥补这一缺陷的方法就是经常食用营养价值高的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鸡蛋、肉类和豆类等。谷类的淀粉含量相当丰富,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谷类中的脂肪较少,所含的无机盐中50%为磷,不含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A,主要含B族维生素。
由于谷类构造的特点,它所含的营养素分布不均衡,加工时,维生素和无机盐都损失严重,如果长期食用精制的米面,很容易导致某些营养缺乏病。所以提倡在一餐中粗、细粮配搭着吃,使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淘洗米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一些营养素的损失和破坏,因此应该用冷水淘洗,减少淘洗次数,缩短淘洗时间,以便能多保留部分营养素。制作面食时,一般的蒸、烤、烙、煮等方式,营养素损失较少,而煎炸、加碱,可使维生素极度破坏。
(一)小麦
小麦是世界上1/3人口的主要食物。它含有淀粉、淀粉酶、蛋白分解酶、糖类,以及多种维生素。小麦制成的面粉可分为标准粉、富强粉和精白粉,标准粉加工程度较低,保留了较多的胚芽及外膜,其中蕴藏有大部分营养成分,故营养价值较高。以面食为主食的地区宜选用标准粉。精白粉加工程度最高,胚芽及外膜保留最少,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损失也最多,营养价值不及标准粉。但是精白粉脂肪含量少,容易保存,其植酸及纤维素含量也较少,因此其消化吸收率比标准粉高。
麦胚芽具有增加细胞活性,改善人脑细胞功能,增强记忆,抗衰老以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小麦麸皮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维生素和无机盐。目前食品工业已经把它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面包、饼干等中,制成高纤食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中医认为,小麦味甘咸、性凉,有生津止汗、养心益肾、镇静益气、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的功效。适用于体虚多汗、舌燥口干、心烦失眠等症,特别以浮小麦(用水淘小麦,不沉于水的叫“浮小麦”)效果为佳,有补心敛阴止汗、治疗自汗盗汗、虚劳潮热等症。
(二)玉米
黄玉米中含有一定量的胡萝卜素。在鲜玉米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干品中没有)。玉米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磷、铁、钙、镁等多种成分。加工玉米后提取的玉米胚,其脂肪含量丰富,出油率达16%~19%。玉米油为优质食用油,人体吸收率达97%以上;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5%左右,其中油酸为36.5%,亚油酸47.8%,亚麻油酸0.5%,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对冠心病、动脉硬化症有辅助疗效。玉米油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延缓衰老和抗运动性疲劳都有功效。另据报道,玉米还具有防癌作用。
中医认为,玉米味甘、性平,可利尿、利胆、止血、降血压。玉米须与咖啡碱并用,可增强并延长利尿作用;玉米须的浸出液可明显降低血压,并有预防和治疗癌症的作用。玉米根和玉米芯用水煎服,可治疗因尿路结石、膀胱炎和尿道炎等引起的尿急、尿频和尿道灼痛等症。
(三)稻米
稻米为我国人民的主食之一,淀粉含量极其丰富。稻米蛋白质含量并不很高,只有8%,但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较接近人体的需要,蛋白质的利用率较其他谷类食物高。此外还含有所含铁、钙、磷等无机盐,以及富含半纤维素、纤维素、维生素B1和可溶性糖。
中医认为,粳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养胃、止渴除烦、固肠止泻之功效,可治肠胃不和、小便不畅、烦渴等症。糯米胃甘、性平,有暖脾胃、补中益气、浓缩小便之效,可治胃寒、消渴、尿频、夜尿等症。紫黑米富含钙、铁,有补血、健脾、理中及治疗神经衰弱等作用;此外还能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对治疗和预防贫血有一定作用。
(四)荞麦
荞麦是一种耐饥抗寒食品。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柠檬酸、苹果酸和芦丁,可防治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因较难消化,不宜多食。
中医认为,荞麦味甘、性平寒,有宽胸、下气、消积通便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