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酸
2025年10月13日
七、叶酸
(一)叶酸理化性质和食物来源
叶酸因在绿叶植物中含量丰富而得名,叶酸为深黄色或橙色晶体;加热至250℃时立即分解,溶于乙酸和碱性溶液,微溶于水和乙醇,极易溶于丙酮,而不溶于氯仿、乙醚和苯。叶酸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加热或感光照射时,更易被分解破坏。
四氢叶酸类被认为是叶酸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活性形式,叶酸除在绿叶蔬菜中含量十分丰富外,还存在于动物肝、肾脏中。
(二)生理功能和作用机理
叶酸在肝、肠壁、骨髓等组织中可被还原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在体内甚为活跃,是一碳基团转移酶系的辅酶,起着一碳基团传递体的作用,在蛋白质合成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叶酸在核酸合成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当叶酸缺乏时,使红细胞中核酸合成障碍,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受阻,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用叶酸治疗,故叶酸又称抗贫血维生素。用叶酸治疗恶性贫血病时,需与维生素B12合并使用。叶酸可用来辅助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但大剂量应用时引起厌食,腹胀,嘴苦,不适等,偶见变态反应。
(三)叶酸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叶酸存在广泛,人类不易缺乏,肠吸收障碍综合症,肝肠循环障碍,酒精中毒,摄入量不足,需要量增加可引起叶酸缺乏症。典型症状是骨髓巨幼红细胞成熟受阻,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伴有白细胞减少。怀孕、哺乳,某些溶血性贫血,白血病,寄生虫感染增加叶酸的需要量,可引起叶酸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