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饮料的发展概况

二、功能饮料的发展概况

(一)运动饮料

1965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肾脏电解质研究所所长罗伯特·凯道博士,开始研制“运动饮料”。1969年他按一定比例向水中添加钠、钾等无机盐和葡萄糖的试验取得了成功。被称为“美国鳄鱼”的佛罗里达足球队的运动员饮用后,加快了被体内吸收的速度并能帮助维持运动功能,减轻疲劳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凯道博士将这种饮料命名为“加特饮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运动饮料。1980年,日本引进美国的“加特饮料”,制成“雪印新加特饮料”,日本顺天堂大学体育系运动生理学教研室继续进行试验。日本通过电视宣传,运动饮料在日本非常时兴,生产厂家由3家发展到多家。

1972年挪威研制出一种名为“XL号”的运动饮料,1974年法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东德、西德开始在自行车竞赛中普遍饮用,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有8个国家把它作为公认饮料,1980年在莫斯科奥运会上,芬兰、瑞士、瑞典、意大利、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挪威10个国家也把它作为公认饮料。而在美国、日本和中国运动饮料增长速度最快。

健力宝开创了中国运动饮料的先河,并作为首次大规模组团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专用饮料,被称之为“中国魔水”而一举成名,几年后取得了最高销售额达40多亿元的可观销售业绩。随后出现的运动饮料有维力运动饮料、沙维康运动饮料、西番莲运动饮料、冠军露等几十种。这些饮料都是昙花一现,不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唯独健力宝在市场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更多地被人们视为一般性的果汁饮料。此后,市场上仍然不断涌现出现了一些新的运动饮料,如体饮运动饮料、舒跑运动饮料、得力素运动饮料、蓝魔运动饮料、奥得力运动饮料、威得利ACE运动饮料等。近年来,我国体育界盛行的运动饮料有运动前、中、后型高能固体饮料,健身饮料,伟特糖等。它们已经逐步成为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不可缺少的常规饮品,同时也在逐步向参加健身运动的人群扩展。

(二)能量饮料

能量型功能饮料的开发进行得很早,据说在一战时期就有一些国家的军队在秘密研制,当时的目的是想让士兵们能够迅速补充体力,以加强战斗力。可见,对于能快速提供能量的食品的需求催生了能量型功能饮料。能量型功能饮料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在市场,并首先在亚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类饮料具有明显的补充体力的作用,亚洲的主要品牌是红牛、M150、鲨鱼等。

20世纪80年代末,以“红牛”为主的能量饮料进入欧洲,掀起了欧洲能量饮料的潮流,出现了飞马、黑狗等一系列跟随品牌。在欧洲,这类饮料的拥护者主要是年轻人、白领和喜欢运动的人士。1997年后,红牛进入美国,美国也开始了能量饮料的时代,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各大饮料公司也纷纷推出KMX、AMP、RUSH等跟随品牌,市场在2001年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

统计,2001年世界产量虽不足20亿升,人均只有0.3升,但是发展最快的软饮料之一,1999-2001年期间全球产量增长了20%,在各种饮料中,只有瓶装水能超过这一速度,其中北美的能量饮料增长了二倍,美洲中部和南部增长一倍,澳大利亚增长70%,中东、非洲增长55%,东欧增长50%,亚洲增长8%。

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巴西生产的能量饮料占该地区产量的70%。1998年,能量饮料在巴西一出现,就在年轻人中流行开了。除了巴西,另外两个市场是墨西哥和阿根廷。澳大利亚能量饮料市场中近几年曾有过飞速发展,以V(从新西兰进口的)品牌为代表的能量饮料1999-2000年期间增长了2倍,人均达到近1升,与全球水平相比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仍不足其邻国新西兰1/3的水平。波兰领导着东欧能量饮料的市场,1995年“红牛”能量饮料一出现,就迅速奠定了其主导地位。匈牙利和捷克在能量饮料产量方面落后于波兰位居第二、第三位。中东和非洲北部能量饮料的增长与欧洲类似,约500万升水平,主要消费国是沙特阿拉伯。

由泰国引领的亚洲市场产量也很大,但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慢,同时也反映出能量饮料市场日渐成熟。在泰国,能量饮料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正形成对软饮料渗透之势,能量饮料在体力劳动者中有较强的购买力。然而市场也有来自于即饮咖啡的竞争,还受到FDA对咖啡因在能量饮料中最高限量的约束,因此导致需求量的滑坡,但是人均消费量仍超过10升,高于日本很多;日本为第二消费大国。在日本,充气的能量饮料受到不充气型运动饮料和茶产品的冲击;能量饮料还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中国的能量饮料排行第三,市场上主要品牌是“红牛”。